吴江23.6万人才共筑创新创业金字塔

2016-04-15 09:48:00    来源:吴江新闻网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事业的发展,是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智力保障。

  在前不久公布的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名单中,吴江共有5人入选。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3.6万人,高层次人才1.53万人。

  这无疑是我区近年来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一张骄人成绩单。这成绩单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联动推进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

  砥砺前行:

  合力构筑开放创新新高地

  吴江作为求贤若渴的历史文化之地,历来就有亲才爱才、惜才助才的传统。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吴江不断创新政策、构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环境,集聚各类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加速人才优势向科技、产业和发展优势转化。

  吴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区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

  人社、科技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吴江人才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齐头并进。依托强大的人才支撑,吴江正稳步构筑苏州“开放创新新高地”。

  早在2011年,我区启动实施人才“55352”工程,5年投入5亿元,引进、培育3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创新型科技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以及一批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社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这项政策的助推下,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苏州晶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鞠博士被吴江的人才政策吸引而来,他感慨说:“吴江这个地方很好,创业氛围浓厚,很适合我们静下心来做事业。”与晶品新材料同在汾湖科创园的苏州固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千人计划”夫妇唐超和李华创办的。他们是吴江的第二对“千人伉俪”。夫妻同是“千人计划”入选者,在全国都非常罕见,但却是吴江高层次人才的一个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晶品与固泰两家企业,与另两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已经在新三板上市,成为吴江高端人才企业中率先拥抱资本市场的领头羊。

  每年的盛夏7月,也是吴江人才工作最富激情的时候。全区上下联动,精心举办国际精英创新创业洽谈会,邀请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吴江参会,考察对接。连续7年,累计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0名海内外人才参加活动,242个人才项目落户吴江,创新创业。

  2011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李磊,就是通过精英周活动来到吴江,创办了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前不久,在江苏省委、省政府赴清华大学引才专项活动上,作为演讲嘉宾,他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很快就实现了批量生产,并打破了国外的垄断。经过4年的不断发展,2015年产值超过5亿元。目前,在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领域,绿控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5%,居全国第一,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

  人才工作一直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区“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目标指引下和实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之时,我区大力推进新一轮“55352”工程,为产业“量身定制”人才政策,赋予了人才工作新的内涵。新一轮“55352”工程目标是5年内引进培育5个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0名能够引领和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500名能够引领和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紧缺人才、200名能够引领和支撑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人才,包含科技领军、紧缺专技、高技能、名校优生、企业经营管理等五大人才计划。

  今年是我区的“大众创新创业推进年”。我区计划出台扶持政策,争取新建一批众创空间,引进一批众创项目,举办一批众创活动,并着力引进培育“互联网+”领军企业。以人才队伍集聚壮大,推动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关键领域的突破。

  凝心聚力:

  共同砌筑人才金字塔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需要符合发展要求和应用型的各类人才。

  在智能工业发展中,“机器换人”成为标志现象,但“机器换人”并非意味着不需要人,只是在生产线上简单重复的劳动力在减少。“国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靠操作人员的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说这话的,是吴江通鼎互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孙勤良。这说明,智能工业发展需要改善产品、机器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吴江规模众多的民营企业发挥出“引才育才优势”。他们中间,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孙勤良这样的“土专家”,带领徒弟们对“洋机器”进行大胆技术革新和科研攻关,成为吴江转型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新的发展形势呼唤人才结构的更新。吴江人才发展坚持“高端引领”的同时,也注重“以用为本”,重视企业在人才培养使用中的主体作用。从最早的“星期天工程师”,到现在的柔性人才,吴江企业积极构筑各类研发平台,通过项目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再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吴江企业多渠道、多角度引才用才,为发展集聚智力资源。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6家、院士工作站6家、“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7家,在全国县级市、区位居前列。

  吴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浓厚。“十二五”期间,全区以工作室建设为契机,构建金字塔式的培养平台,优化“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在技艺传承、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服务民生和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成效明显,呈现出各级各领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区教育、卫生、经济等领域重点建设了21个名师工作室、5个名(中)医工作室和11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本土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接下来,我区将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调整完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帮助和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引进、培养和储备一批产业紧缺人才,为两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力促生根:

  用心用情服务人才

  3月24日,在汾湖高新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李季告诉记者,苏州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设立的第四个研究机构,有着4名院士、5名“千人计划”专家、18名科技和科教领军人才以及一支500多人的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和产业化队伍,注重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

  “西安交大的科研实力虽然很强,但是成果转化所需的供应商、生产商、客户等资源在西北地区很难找到。”李季说,“在苏州就不一样了,研究院就在企业包围之中,相关资源十分丰富。”

  为了让各类人才安心创新创业,吴江先后建成3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科技创业园,发挥了筑巢引凤的作用。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区委、区政府高标准规划建设苏州湾科技城、苏州湾软件园和智能装备产业园。此外,我区还采取校地合作的形式,建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西安交通大学汾湖科技园、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吴江分院和西交利物浦苏州城市与环境研究院等,为人才集聚和创业搭建载体和平台。吴江还涌现出颇有特色的民营众创空间,如汾湖的唐僧来了、米龙谷、思源创业园等。目前,已有1家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在省级备案,2家入围苏州市首批众创空间。

  针对人才最关心的住房、子女入学、继续教育和社交等问题,吴江在2013年实施了优秀人才“生根计划”,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人才事业发展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了12大项、26小项的综合服务。通过事业育才、服务留才、环境聚才,进一步集聚和留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近5年,我区为高层次人才全部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全区享受到购房、安家补贴支持的超过3000人;每年用于人才引进培育的区级资金远超1亿元……

  硬环境看得见,软环境就得贴心。“吴江的人才服务做得不仅贴心,还靠前,想的都比我们创业者更超前。”2008年回国创业的博士徐炜政亲身感受到吴江是如何让人才生根的,“吴江的人才环境这么好,我愿意为他代言,让更多好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身兼吴江北美创业联谊会会长的徐炜政,一直致力于做吴江和海外人才的“媒人”,将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介绍到吴江。

  为了让人才安心创业和工作,我区打造一流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环境,通过城市“硬环境、软环境”、“硬实力、软实力”的综合配套,提升城市品位,满足人才发展的各项需求。吴江建成了国家级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全国120多所院校展开校企合作,为大量科技型企业解决用工需求;我区还成立创投产业园,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和信贷风险补偿等金融政策支持;通过博士联谊会暨科技领军人才俱乐部等协会,为人才提供培训、社交的平台,定期上门走访,免费提供体检,组织他们外出休假;发放吴江优秀人才服务卡,为持卡人购买人身健康保险;建成近7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供各级人才乐居吴江……

  在一揽子的人才服务以外,吴江还连续9年举办“人才服务月”活动,创新开展“感知吴江—走进高校”系列引才借智推介活动和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会,整合资源举办“众创未来 圆梦吴江”创新创业大赛,持续开展“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吴江这片创业沃土上无忧无虑成长。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十三五”的大幕徐徐拉开,凝聚人才力量共建“强富美高” 新吴江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正是吴江新形势下发展的创新引擎,也是吴江在区域竞争中不可替代的强大动力。吴江正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机遇,助力更多人才在这里成就梦想,让各类人才受到尊敬、体现价值,努力成为人才最适宜扎根创业创新的福地。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