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调研报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贴标签"

2016-04-13 10:44: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陈根芳看来,浙江自古就有全民创新创业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孕育了浙江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务实性格,激发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增强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培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成为浙江人民创新创业、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使得浙江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尤其是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创业,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章一文表示。

  也正因为如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与推动科技创新及科技型企业发展”联合调研组将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浙江省。11日到达杭州当天,便与浙江省政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校长、教师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互联网+”与科技创新融合问题。

  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信息经济大省的战略部署。加强科技攻关,扩大“互联网+”技术供给;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试点,做强“互联网+”产业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互联网+”科技成果推送;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互联网+”服务创新。在教育方面,多措并举,启动实施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更新理念,优化创新创业引才用才环境。

  “应该说,浙江省互联网正呈现从‘消费服务型’向‘生产服务型’延伸、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快渗透融合的趋势,但人才匮乏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人才欠缺的短板十分明显。”章一文表示。

  “人才欠缺还表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力量不足、能力不强上。‘双师双能型’人才紧缺,制约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陈根芳认为,高校教育应在促进“互联网+”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发力,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创业学院院长王卫红建议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采取学分制的办法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创新创业总是无法进入第一课堂的窘境,整合学校所有创新创业资源和活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钱昇补充道。

  “高校教育应在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时代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职责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是个深层次的问题,绝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就能解决的,因此,我并不认为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是个好办法。”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直言。

  在陈小娅看来,9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方式的转变不能仅仅体现在组织形式的变化上,而应引发对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高校教育要做的的确不仅仅是‘贴标签’的工作,而应从本质上去改革,去理解,去解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应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未知中获得快乐,让每个高校毕业生心中都种下一棵创新创业的种子,我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一定不能搞运动式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认为,高校应由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向互相融合转变,由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只注重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培养学生的基本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理念的培养和环境的支持,要在学科设置、学科交叉和教材改革上做文章,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峰表示。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