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学毕业生创业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2016-03-11 13:2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业创新的引擎里,青年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今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时表示,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换档和结构升级中,要高度重视新增就业群体中近800万大学毕业生和海归留学生的就业创业。

  徐晓兰介绍说,2014年,致公党中央先后组织了关于大学生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客空间等系列调研。调研结论认为,随着当前互联网普及和开源软件和硬件、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业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降低;网络社交促进了创业者的奇思妙想和市场需求对接;创业投资细分和创业孵化、服务的社会化都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目前,分布于各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企业孵化器有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多家,就业人数达175万人,为大众创新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提出,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源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对过去经济中结构扭曲的纠正以及政府激励机制的改变。在他看来,解决问题不能再靠大幅度的政策刺激或者依赖央行的货币政策。“当今技术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常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表示,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的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温思美建议,高等院校可以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政府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在徐晓兰看来,构建开放式创业常态系统也很重要。在研究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创新车间等基础上,她建议发展“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文化和资源共享空间服务的新型创业孵化模式,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支撑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政策集成和“互联互通”的系统有效性。

  徐晓兰还建议,应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遵循高科技创新创业规律,鼓励形式多样的创新业态,不要过早地纳入现有产业分类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徐晓兰还提出了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等具体措施。在她看来,13亿人的智慧在大众创新创业中涌流,“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