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1 10:59: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通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59次。创新驱动逐步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59次。创新驱动逐步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这其中,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是“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大重点领域。“十三五”时期,如何加快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双创”战略的实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特邀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进行分析。
从创新链中端入手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您认为,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吕薇:创新要实,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总体看,创新链条包括从创意、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和开拓市场的全过程,研究开发只是创新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由于创新链各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和风险不同,所需要的资金性质不同,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不相同。
在创新链的前端,如基础性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都是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距离市场应用较远,以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发为主。在创新链的后端,新技术产业进入成长期,市场应用前景明朗,风险较小,企业和资本市场都有投资积极性。
而在创新链中端,也就是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产品开发环节是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这一阶段的市场效果不明显,需要资金较多、投资周期较长、市场风险较大,经常出现投入不足,创新主体之间衔接不畅等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十三五”时期应如何在创新链中端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吕薇:要想把创意与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重视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的机制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首先,要加强政府科技经费管理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分割,加强需求目标导向,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产业一体化的管理,加大对试验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中试。
其次,在技术转化环境方面,一方面要改变过去要求科研人员直接转化科研成果,大学和科研院所办企业的做法。改进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的体制机制,从“科研成果转化型”创新向“企业引领型”创新转变。具体来说,应当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的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以企业成为主体,科研机构参与的成果转化平台,提高转化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
再次,进一步发挥风险投资促进创意和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作用,引导风险投资投向新技术产业化初期的创业企业。
最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是要提高其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因此,应当鼓励创新的需求侧政策,打通创新成果、创新服务与市场之间的通道。
着力打造有利于“双创”的制度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重要引擎。在新形势下,“双创”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这其中,政府和市场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吕薇:在经济新常态下,“双创”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要素成本提高了,一些传统领域存在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竞争激烈等,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创业方向和提高创业效率,向小、精、特、专的方向发展,开拓新的细分市场。
“双创”同样面临新的机遇。比如,创业的政策环境变得更好了,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商事制度改革与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因此,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浪潮中,应以创新带动创业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增长点,同时促进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政府应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政府应当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来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吕薇:建立健全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法治的市场环境。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垄断,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形成各种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公平获得生产要素的竞争环境。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平等保护非公有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环境、安全、质量、网络等标准体系,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活微观市场主体,减少行政干预和制度性风险,按照市场规则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在项目合作、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严肃查处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根据创业创新各环节的特点和需求,鼓励风险投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等,按照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扩大中小企业板的规模、规范挂牌代办系统、建立适应小企业的区域股权和证券交易市场等。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收益的税收制度,通过利益机制引导和鼓励机构和个人进行长期的创业创新投资。
第三,转变政府支持方式,提高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简政放权,以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创业便利化。减少对单个企业的点对点直接资助,切实落实小微企业的减免税、研究开发支出加计扣除所得税、设备投资消费型增值税、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等普惠性政策,扩大政策受益面。此外,应当发展创业、创新服务,政府重点加强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引导资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创业、创新服务和孵化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能力和效率。
第四,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实行创新政策、财政金融、贸易、产业和中小企业政策等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形成可预期的投资回报,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入,而不是短期投机。
第五,建立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在政策上建立试错、容错机制。例如,对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早期,要允许试验和探索,不要利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或旧规则将其管死;通过适度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呆坏账核销比例,允许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资有一定的失败率等,从政策上体现容忍创业企业失败的原则等等。正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第六,创业创新必然有风险,市场主体要防止盲目性。创业的动力是在市场竞争中获利,创业者和投资者要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创业创新,对其投资收益和风险负责。
陈德铭 两岸创客还有更大合作空间2016-03-11 07:49:00
给“一哄而上”式创业泼点冷水2016-03-10 15:13:00
美国家长是如何教孩子创业的2016-03-10 15:11:00
亚洲创业大赛下周集美开幕2016-03-10 12:59:00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与网友“面对面”谈创新创业教育2016-03-10 1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