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 09:48:00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65万,就业压力巨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校学子中反响热烈,大学生怎样在这股大潮中保持清醒,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河南代表团的三位来自教育界的代表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所带来的机遇,但也有一种担忧,“大学生创业不能脱离现实。”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这个比例的确不高,但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一窝蜂,搞突击。张倩红说,目前有种不太好的倾向,大学生创业成了热点,很多部门都要跟学校对接,但往往不是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大多是走形式、完任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很难落实。
“正视和落实‘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命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才能为创新驱动提供不竭动力。”张倩红说。
她认为,还要客观看待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与比例。如果大学只教学生怎么创业,那也是偏离教育的本真与基本目标。而且有很多学生不适合创业,不能强求。“我们所要做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让愿意创业、能创业的人有政策、有平台、有收获,而不是流于形式。”
“我不是创业的专家,我只是作为一个老师来给学生提一些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大众创业,不是说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要创业,高校要宏观引导大学生量力而行,对学生创业多加引导,到底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创业。
施一公说,学生创业前,要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强,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学校不可能去教授一些创业中很具体的事情,“最多只能去告诉他该怎么适应一个行业、产业。”施一公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因人而异的,要慎重考虑,“有人会以比尔·盖茨来举例,但是他在创业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征求了家长、朋友的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第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艳则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要从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做起。她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鼓励创新精神,培育工匠意识深有感触。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执著,我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就缺乏深厚的根基。
张倩红也认为,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教育氛围,要从小学、中学衔接高校结合不同的培育方向,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和方向,培育不同内容的创新文化,做到全程的创新创业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定有较大的推进作用。(本报记者 李红)
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高新区的万亿级理想2016-03-09 16:23:00
为“创业创新”鼓掌2016-03-09 15:18:00
总理喊你来创业,你都干了啥?2016-03-09 1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