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国家试验奔向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2016-02-24 09:16:00    来源:四川日报    

  成都篇

  一槌定音,郫县唐昌镇战旗村写进了四川历史:去年9月,该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竞拍,发出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声”。

  同一时段,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先导药物创始人李进,也在为刷新“创业史”进行冲刺:他在成都组建了我国首个“药物种子库”,用DNA编码化合物库将10亿“种子库”的存储,从“一栋楼”缩短到“几平方米”。

  改写历史,探索经验,示范全国——在国家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中,这看似无关的两个切片,蕴含同样的深意:作为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依托,成都把全面创新改革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战略】改革精神一以贯之

  首位成都“挑起大梁”

  收官“十二五”,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在2015年保持了7.9%的较快增速。

  成绩来之不易:在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愈发不能持续。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首位成都“挑起大梁”“一马当先”的要求,成都市委立即确立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GDP万亿之上“再出发”、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天府新区晋级国家级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三大国际合作平台相继落户;国家还赋予成都新一轮农村改革破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任务。

  改革释放了红利,创新凝聚了动力。2015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00亿元,同比增长14.50%;与此同时,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战术】“创新+2025”

  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解放手脚,先破藩篱,成都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并出台“蓉十条”,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蓉十条”只是成都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2016年初,成都审议通过“成都制造”“服务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7个“2025”规划,绘就“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蓝图。细致梳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恰是实现系列2025规划的关键所在。

  而成都开局“十三五”部署的工业强基、城建攻坚、融入“一带一路”等“六大行动”,亦跃动着创新的基因。

  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成都一方面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另一方面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推动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目前,成都共有企业技术中心627户,规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比例接近20%。

  【战役】扭住三大抓手

  掀起全民创新创业浪潮

  审视全局,成都下出“先手棋”:扭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三大抓手,掀起创新创业的全民浪潮。

  去年11月,四川省政府批复同意《 四 川 天 府 新 区 总 体 规 划(2010-2030年)》(2015年版),首次明确四川天府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与科技创新高地,成都科学城的地位得到凸显加强。而5000亩水域面积的兴隆湖,是科学城的“核中之核”,环湖的“黄金口岸”全部作为科研和文化用地。投资20亿元的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已在那里拔地而起;去年4月,德国北威州州长克拉夫特,也带来投资20亿元的北威州中心项目。

  高起点、大项目、国际范的,不仅是成都科学城。

  按照成都市规划,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大智造”产业板块。2015年,成都高新区实现308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的工业园区,规模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在这片仅有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超过6500家科技型企业,去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8万件,鲜活诠释了“高新”“创新”这些词汇。

  “十三五”启幕之际,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再度将改革创新贯穿整个未来5年的发展:力争三年,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试验任务;力争五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

  作者:张守帅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