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创业风向标

2016-02-22 08:54:00    来源:北京商报    

  一城三街

  ■中关村软件城(大上地地区)

  以海淀区上地及周边地区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三期工程建设,盘活区域内存量产业用地,推动区域业态调整,促进软件产业集中成片发展,建成覆盖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软件城,并在产业规模、公共服务能力、土地集约利用、综合配套水平、园区形象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

  以学院路为纵轴,南起北邮、北至北科大的两侧区域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一条街。包括蓟门饭店改造及周边地块、北邮科技园、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政法大学科技法律服务创新园、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等空间资源;以知春路沿线为横轴,向中关村西区延伸,建设标准检测认证、国际技术转移功能区。

  ■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

  北起北四环,南到海淀大街,以中关村西区东侧1号楼、鼎好大厦、e世界、海龙大厦为核心打造创业孵化一条街,以中关村西区西侧海淀图书城为核心建设天使投资一条街。

  ■科技金融一条街

  依托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要素聚集资源,以海淀中街为纵轴线,丹棱街为横轴线,北起北四环,南到海淀南路,东至中关村大街,西临苏州街,区域整合了中关村PE大厦、金融大厦、凯宾斯基大厦、中关村e世界等空间资源,聚集科技金融要素,打造“科技金融一条街”。

  京津冀萌生“422”共享机制

  上世纪80年代初,陈春先率先在中关村海淀园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此后,与陈春先有同样梦想和志趣的一批人开始在中关村实践IT产业研发和销售。时至今日,海淀园已经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总体布局的核心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是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是中关村人才特区、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海淀园再次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1月20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与秦皇岛开发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携手共建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分园。而早在2014年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就已正式挂牌运营。

  在园区的运营过程中,创新性的建立了企业、两地政府在内的4:2:2多方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紧密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依托产业联盟、孵化器整合两地科研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系统性复制推广中关村模式,促进落地项目在分园持续发展壮大。未来,在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方面,海淀园将对接房山、延庆、门头沟等郊区县,以及秦皇岛分园与张家口等津冀地区,引导企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行业、呼叫中心等劳动力密集、能耗高、占地大的后台服务功能向外疏解,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引导区域协同合作发展。

  案例

  中关村大街变身“创新创业一条街”

  去年10月11日,海淀区正式对外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规划南起白石新桥、北至清华西门,全长7.2公里。以此为标志,昔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传统电子卖场的业态将逐渐被新模式、新业态彻底替代。

  按照“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中关村核心区将参照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环节特征,加速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地区的综合创新生态环境。结合沿线地区现状产业功能基础和环境设施条件,发挥轨道交通站点的设施承载优势,统筹利用现状楼宇、大院内部存量等空间资源,构建中关村大街“5+6”的功能布局结构。至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品牌效应凸显,持续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客群体和企业集群。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