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10:53:00 来源:人民日报
东北从不缺闯劲:从早年百余万创客“闯关东”,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万干部技术工人钻山沟支援三线建设。
这些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僵滞,东北人闯劲少了。如今,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东北振兴领头雁沈阳再拾闯关东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寻求砥砺前行的动力。
从众筹咖啡、众创空间,到“互联网+”;从传统服务业到高科技产业、新兴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沈阳人敢闯、敢试、敢拼,成为创业大潮的弄潮儿,老工业基地正走出一批批的新创客。
“新创意”让传统产业发新春
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被誉为世界工业设计的奥斯卡。规模不大的沈阳梵天工业设计公司已经拿了两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扎根沈阳装备制造业,终得回报。董事长李春伟感慨:“我们专注于大机器工业设计这个沈阳乃至中国几近荒芜的领域,终由行业拓荒者发展到引领者。”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的产品一度傻大黑粗,而国外的产品则美观大方。让大机器有艺术气质,李春伟从中发现商机。现已涉足机床、电力、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提升中国大型机器产品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溢价效益。采用新外观的产品,销售价格普遍提高,利润较传统外观产品最大提升幅度超过20%。
阿里巴巴淘宝大学易玛商学院院长孙晓曦,一个80后姑娘,是沈阳电商培训吃“螃蟹”者。沈阳市浑南区电商基地,孙晓曦与40多名同事,将电商培训、创业孵化搞得风生水起。“东北工业品、土特产农产品货不少,缺乏销售渠道和创意。人参50元一斤卖到南方,精心包装后,50元一根在网上卖到全中国。”孙晓曦快人快语。
孙晓曦看上了电商培训这个大蛋糕。获得阿里巴巴授权后,2014年5月至今,团队培训网商3000余人,孵化企业和个人创业开店2000余家,一些工业企业借此触网,沈阳机床集团网店开通首季度就接到一笔400万元的大订单;沈阳化工公司去年网上销售额超过3亿元,新开发客户19家。
海归、“北归”让众创火起来
近几年,众创咖啡在北京上海广受欢迎。
去年以来,在沈阳街头,创业咖啡馆也越来越多。而发起者多数是海归、北漂回来的“北归”一族。沈阳以其良好的创业环境、较低的生活成本、优越的东北中心区域位置,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创业。
一个夏日的午后,梧桐谷创业咖啡馆,一场创业项目路演正在进行。曾留学意大利的沈阳小伙刘君龙用PPT展示了他开发的移动端意大利语教学系统,15分钟的演示展示了独特创意。“还有不成熟的地方。通过梧桐谷这个平台,每次路演后都会得到指点。”刘君龙说。最终他成功找到了一个有意投资的合伙人。
梧桐谷是沈阳人马克发起的。马克在国外留学工作10年,2011年回国。2014年7月,他和有志于创办创业咖啡的十几人以众筹的方式成立了梧桐谷创业咖啡,并得到了沈阳市和平区科技局提供的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
沈阳姑娘刘娜,曾在北京一家大媒体做编导8年。由于家庭原因,2012年返乡创业。受中关村车库咖啡启发,她与68个股东经过149天努力,在2014年7月成功开办东北首家众筹创业平台——weekee智慧创业咖啡。
“一杯咖啡,一次机会。团队努力为创业者找项目、找资金、找团队,提供全方位服务。”80后创业者小刘在智慧咖啡举行了鲜荔枝品鉴会,当天就获得订单270份,搭建了O2O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目前智慧创业咖啡已入驻企业78家,孵化项目53个,对接投资1300多万元;举办各类创业讲座150余场,辅导创业者5000人次以上,创业氛围越来越热。
天使,创业永远在路上
1988年出生的王薪皓,头衔是恩格艾思(沈阳)传媒科技有限公司CEO。年纪轻轻的他是沈阳赫赫有名的天使投资人。
难以置信的是,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读过大学,高一就辍学,闯荡社会。学了设计,去一家装饰公司实习,因口才好做了销售;跟朋友吃烤肉,觉得“味道不错”,当即花一万元,从大厨手里购得秘方,去外地开了家烤肉店;之后又在煤钢大热时,搭桥一家煤炭企业和钢铁厂,搞煤炭生意。
积累一定财富后,王薪皓来到沈阳闯荡。“作为一个创业者,我知道创业路上要经历什么样的坎儿以及需要什么,我希望可以给他们搭把手。”王薪皓说。一次果敢的投资,既帮助了创业者,也让他身家翻倍。现在的王薪皓,能通过资本、信息和资源三方面,把创业型的公司包装起来,变成一个有价值的公司。
近年来,沈阳市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优秀成长型企业不断涌现。
1995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东软集团的王楠,如今是集团高级副总裁,亲眼见证了东软的创业历程:从3个人、3万元、3台286电脑,发展成为2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70多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
王楠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日本客户开发车载软件,当时团队中谁也没有私家车,客户连连发问“你们连车也没有,能做好车载软件吗?”创业似乎就要挑战所有的不可能,在极为挑剔的国际客户面前,东软首战告捷。
王楠说,“创业无终点,东软每隔几年就要来一次自我变革。从系统集成到IT服务,从金融危机中的逆势国际化,到圈地数字大健康,进军云医疗,现在,云医疗业务已覆盖全国6000多个城乡社区。”
“东软人的创业故事,还会继续下去!”王楠说。
在沈阳,一定还会有新的东软诞生!
民生五问:创业“大礼包”怎样才能实惠到家2016-01-29 10:54:00
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宜居的环境2016-01-29 10:50:00
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突出者可直接推荐免试读研2016-01-29 10:42:00
2016创业趋势前瞻:O2O机会越来越少2016-01-28 10:32:00
培育创新创业沃土点亮大众出彩人生2016-01-28 1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