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种子该埋得早些

2016-01-13 11:14:00    来源:浙江日报    

  创业的种子该埋得早些

  ——专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

  “1912年,作为经济学名词‘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市场上首次获得商业成功。”倏忽百年,创业创新已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变为全球现象,如何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更成为了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这几十年来,浙大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独特的创业创新培养模式。”20多年前,吴晓波便是国内最早从事创新管理研究的博士之一,当下在高校创业高地上赫赫有名的浙大ITP(创立于1999年的浙江大学高科技创新创业强化班),更是凝聚着他创始的心血。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这一课题上,如今作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吴晓波可谓最有心得。

  企业家可以培养吗?许多人对此颇有争议,认为企业家不能被培养出来,只能在摸爬滚打中裹着泥、忍着疼地历练出来,而在吴晓波看来,企业家的素养和能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就像学游泳一样,在入水前,你应该先教他做一做伸展、悟一悟泳姿,尽管最终仍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然而成功率无疑大大提高了。”除了理论和技能,在吴晓波眼里,浙大能为这些“未来企业家们”带来的,更重要的是那颗深埋心间的“生活,而不为生活所屈服”的种子。

  这必须是一颗科技创业的种子。“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追求高企的创业率,开一个网店、经营一家奶茶店,这并不是我们在浙大进行创业教育的初衷。”解决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以“求是创新”为校训,以理工科为特色的浙大而言,如何将前沿科技理论落到实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社会进步,是“吴晓波们”最希望带领学生去探索实现的。“过去,大家一想到浙江的创业总会联想到草根创业,我们希望浙大能引领一种全新的新浙商创业模式,向知识创业和科技创业转变。”吴晓波说。

  这一定是一颗爱折腾的种子。在吴晓波看来,年轻人的无限潜能需要在不断激励中释放,他们不该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复刻版产物,而应挣脱枷锁,去折腾、去质疑、去创造、去过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所谓创业精神,并不是指你一定要成功创办一家企业,而是指你能不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所束缚,勇于‘折腾’,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人。”吴晓波为创业创新提炼了一个关键词——DPRS,即梦想(Dream)、热情(Passion)、责任(Responsibility)和一个积极乐观的好心态(Smile)。吴晓波举例道,十几年前,许多他熟知的ITP毕业生们进入了令人艳羡的跨国公司工作,然而多年以后,不少已经成为公司高管的学生们,却毅然选择了打破高薪铁饭碗,拉上合作伙伴一起创业的道路。“这就是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发芽了。只要那颗种子在那里,能力和知识储备在那里,无论你去了什么行业,过了多久,你还是能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吴晓波说。

  这还须是一颗理性的种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我们还不能抛开理性二字,创业创新不应该是一哄而上的、运动式的,学校更不能扮演拔苗助长的角色。”吴晓波认为,大学应旨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养的创业团队和创新人才,不必急急忙忙抢“风口”,尽可做好自己“乘风飞扬”,甚至以我为主地创造出新的风口。(记者 陈佳莹)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