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激活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活力

2015-12-10 09:4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激活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活力

  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下,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性与国家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深度交融,高校的转变思路和改革实践将决定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以及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问题能否迎刃而解。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让学校在转型中找准着力点,以持久的活力进行发展和改革,为学习者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很多本科高校都在为此作积极的探索。近期备受关注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其坚持“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和“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不断深化产学合作和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15年的办学路上,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发展活力。

  融产学强专业

  校企合作共育大学生竞争力

  应用技术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的特质建立起的一种技术大学教育模式,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

  笔者注意到,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发展史上,早在2000年建校时,就已经明确了面向IT产业及行业应用,以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办学定位。学校作为国内第一所由软件企业和软件园共同创办的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与生俱来的产业基因让学校深刻认识到IT教育比任何一个教育领域更需要大学与产业共建出一条牢不可破的人才培养生态链。

  学校十分注重与产业的顺势互动,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于产业的发展趋势。如,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是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人才需求而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的设立瞄准的是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在生产和研发的地域性变迁,以及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一专业布局日后也实现了学校与在大连建厂投产的英特尔芯片厂之间集成电路人才供求的端到端对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方向所培养出的学生则在日益增长的ERP实施顾问市场上炙手可热。学校保持与英特尔、IBM、SAP、惠普、东芝、Oracle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密切交流,邀请企业界的专家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讨,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将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技术应用融合到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开发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等。这不仅能够保持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更有助于学生提前获得适应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并培养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职场竞争力。

  正是得益于深度的产教融合,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2012年~2014年的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价中,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动画等多个参评专业跻身辽宁省前三名。

  善用工程教育模式

  一体化培养创造学生价值

  定位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知道该朝什么方向走;坚持校企合作,学校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至于能不能走得更稳更快,“事半功倍”的育人模式很重要。

  2005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奖项的民办高校。2008年,在实现了从高职到独立学院再到转设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三级跳”之后,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成果CDIO模式来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在学校看来,适合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够实现这样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不仅拥有知识、更会运用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为其自身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服务于产业,缩小大学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缝隙,通过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满足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将CDIO本土化、本校化,构建了以学习者的“TOPCARES”能力指标为体系(T代表“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代表“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代表“个人职业能力”,C代表“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A代表“态度与习惯”,R代表“责任感”,E代表“价值观”,S代表“应用创造社会价值”)的TOPCARES-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从关注、到认知、再到循序渐进地获取学习经验,学习体系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能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过程中同时获取知识的运用能力,完善个人综合素质。

  为了充分发挥TOPCARES-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用,学校实施了以专业团队为基本教育单位的学生工作模式,将专业教研室与辅导室合并,设置由专业教师和素质教师(辅导员)组成的专业教育管理团队。这样,同一个师资团队里,专业教师能够参与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素质教师能够参与专业教学工作。两者相融的结果,就是从课上到课下,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的沟通协调更加顺畅,所有教师都会因为团队目标和责任一致,更加积极主动地一同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此外,基于TOPCARES-CDIO模式,学校还制定了基于专业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与创新创业平台的一体化管理方案,使一个专业内的专业教学、素质教育、学生工作与学生课外的党团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创业实践等工作相互合并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全方位提升,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和协调全面发展。学校也因此在2013、2014年分别获得了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

  创新创业教育

  让校园成为梦想“孵化器”

  早在2002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按照真实的IT企业环境组建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and Venture Office,简称“SOVO”),此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校内拥有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这里根据能力担任各种职业角色,全面体验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创业实践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商业项目,甚至有机会获得创业资金的支持。这样实打实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孕育创业梦想,激发创业精神和创新潜质,获得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创客”所必需的各方面素质。成立至今,SOVO累计培养虚拟公司160余家,其中51家被成功孵化为实体公司;累计培养学生1万余人,帮助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创业和就业。SOVO在2014年荣获辽宁省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5年获批大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看来,创新精神和创业心态是一所应用技术大学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想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走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这也正是该校成立初始就十分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因。学校除了通过对创新创业环境文化的倾力建设,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氛围,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造与改变》、《思维创新与开发》、《创业者精神》、《商业计划》、《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等1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和创业门诊、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纳入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系统和高效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让这所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充满着奇思妙想的活力和日益蓬勃的能量,也让学校更好地实现着“让学生有能力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并通过自己的价值帮助他人就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一教育理念。该校毕业生柳俊和李振宁在2011年携手创办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经过四年努力,不仅成为东北地区领先的APP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服务商,还每年回到母校招纳更多的校友加入团队。这个学弟学妹口中津津乐道的“东软合伙人”团队,在今年9月国务院领导赴大连高新园区创业e港视察工作期间,接受了亲切握手和面对面鼓励。“领导的鼓励让我们充满能量,我们将用执着、智慧和汗水,继续追逐那个在大学时就拥抱的创客梦。”李振宁说。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