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匠心:创新创业 领先发展

2015-12-10 09:37:00    来源:成都日报    

  近日,在一份对成都创业企业调查出炉的《成都2015创业企业估值榜》中,15家估值过十亿的创业企业位在其列。细读这份榜单,入榜的尼毕鲁、迅游、极米、Camera360等创业脸谱,或布局全球,或准备上市……虽涉猎不同行业,绽放各异精彩,却都是“道出同路”——15家入榜企业之中,超过95%的企业,均来自成都高新区。

  这一份榜单,仅仅是打造“创业之城 圆梦之都”的成都,在“双创”时代数以“万”计“蓉漂”创业群像的缩影。而超过95%企业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偶然”,亦有其背后的逻辑必然。

  在“双创”的时代浪潮之巅,打造“创业之城 圆梦之都”的成都,能否诞生脱颖而出的独角兽创新企业?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即使是按照概率学的原理,那它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成都以南——这块因创新创业而生的土地之中破壳而生。更何况,这个原本就是一部生动创业史的区域,骨子里就蕴藏着与生俱来的、为创新而生的基因。

  上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成都将通过“三年率先突破”“五年率先形成”的时间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这是成都步入“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新阶段,一座城市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充分思考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的路径选择。而其中,作为实现目标的“三大抓手”之一,《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

  时间回到9个月前。今年3月,在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仅21天之后,成都高新区发布《“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推出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提出“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新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同样瞄准全球视野,同样指向创新创业。“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如何推动?何以领先?不同的维度,有着不同的路径。在此,本报从直面全球的创新创业中心构建视角,解读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当下与未来。

  1

  从四川互联网“第一股”

  到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第一股”

  11月23日,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

  瑞雪素裹的北京,迎来了从成都高新区走向新三板挂牌的“80后”海归创业、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马天琛。这天,他将自己创办的年轻创业企业 “泰聚泰”推向了新三板。

  说到“泰聚泰”,或许鲜有人知。然而,说到已覆盖全国300多万高校用户群,被称为“中国版facebook”的校园社交互联网平台“面聊”,在深耕的高校市场人群中已是明星一枚。

  泰聚泰的挂牌上市,刷新了两个“第一”——它是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同时也是成都首个从“创业天府·菁蓉汇”走向上市的创业企业。

  “从成都到北京,需要2小时15分钟,但是从企业创立到全国股转中心,我们经历了1239个日夜。”曾任职毕马威高管,转而投入互联网行业的马天琛,在新三板挂牌之时,少有地“情怀”了一次。

  此时,距离马天琛的团队“安家”成都高新区,也刚好1239天。“我不是成都人,最终决定在成都高新区创业,不仅是这里距离我在读博士的电子科大很近,还有就是这里不可多得的产业积淀和创业氛围,这在很多城市并不多见。”从落定成都高新区的第一天,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政策支持,就随伴着马天琛的团队,从房租补贴到人才补助,“高新区的政策很‘接地气’,特别是年初出台的‘创业十条’,每项都在靶点上。”马天琛有感而发。

  几个月前,同样是“80后”创业,被誉为“四川互联网第一股”的“迅游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交易,首日挂牌交易开盘升幅就达到44%。

  从“创业板”到“新三板”,从四川互联网“第一股”,到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 “第一股”……在成都高新区,从起步到上市的创业故事,并不鲜见。若用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作为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度量指标,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活跃度在国家级高新区之中,可谓位居前列。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的“双创”元年,成都高新区本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上市企业总数达26家(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企业21家),约占成都市一半,四川省四分之一,其中创业板企业9家,占四川省一半;此外,2家企业过会待发,5家企业在会待审,7家企业在证监局接受辅导。

  截至今天,成都高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达45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2家),占成都市70%、占四川省一半,挂牌企业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第四。

  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将成都高新区的经济证券化率(上市企业总市值/地区生产总值)推升到300%,“300%的推升数据,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成都高新区企业权益流通是比较通顺的,创新创业的价值发现机制是比较有效的,这都极大鼓舞和激励了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者。”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分析道。

  “双创”如何成为经济新引擎?在成都高新区决策者的视野里,有着这样的解读: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家,他们以创办企业的方式将专利、科研成果、商业模式和创意计划等各类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的权益,并寻求在资本市场上将权益流通起来,实现权益价值,而实现权益价值正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动力。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高新区助推创新创业、扶持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作为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验区,成都高新区持续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汇聚创业金融资源,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带动各方资金聚焦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和新经济投资,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据悉,今年,成都高新区与银行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了“成长贷”、“高新创业贷”、“助保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帮助300多家(次)中小企业实现担保贷款18亿元,为70家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2亿元。

  在成都高新区,这股“看不见”的力量,正在转化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力量而势不可挡——从上市企业对经济产业贡献率来看,2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今年1至3季度的产值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17.4%;新三板挂牌企业中的3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今年1至3季度的产值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13.3%,均远高于传统产业的产值增幅。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的此消彼长,有力地推动了成都高新区经济转型。

  2

  从首场菁蓉汇南北“双城记”

  到首场菁蓉汇跨国对话“直飞”波士顿

  北京、成都,“双创”时代之下,距离数千里的两座创业活力城市,却在7月18日的由成都高新区主办的“创业天府 菁蓉汇·中关村”活动之中,近在咫尺。

  南北“双城记”,是“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首次走出成都。当日,YOU+青年公寓、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等一大批“重量级”创业孵化项目也正式签约,宣告抱团西进来蓉,在成都高新区扎营。

  “就在十多天前,我才到成都高新区参加‘蓉创之夜’活动。” 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君对成都并不陌生,“西部是未来最庞大的市场,创业必须要回到商业的逻辑,而成都是一个不得不去发展、布点的城市。我们的战略计划,成都也布局其中。”几个月前的“计划”,已在几个月后付诸落地,项目落定蓉创广场。

  当日(7月18日),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为创业高新“站台”。王利芬打了个比方,北京是一个拼商的战场,而成都让事业和生活能够更加地平衡,“成都是一个能够让‘用户体验’很好的创业型城市,北上、西进都是创业的第一选择。”

  时隔两个月的9月14日,成都高新区——波士顿招才引智推介会暨“创业天府·菁蓉汇”波士顿生物专场在波士顿举行。创业无国界。此次活动是“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首次走出国门,来到全球创新发动机的美国波士顿。

  波士顿麻省理工周遭,素有“全球医药产业的华尔街”之称。此次成都高新区“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不远万里的创新创业对话,产生实质效果——当日,杰克·邵斯达克教授国际团队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成都高新区建立实验室和研究院,着力在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核酸产业链。

  11月16日,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专程来蓉的杰克·邵斯达克,与成都高新区一道启动“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整合四川大学、哈佛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麻省总医院等科研机构在核酸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研究成果等资源,推动大核酸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前瞻布局前沿制高点,创新引领更快地“抢跑”和“领跑”。

  在成都数以万计的“蓉漂”阵列之中,杰克·邵斯达克教授绝对算得上是翘楚之最——他本人是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泰聚泰,从启动到上市,经历了1239天;在高新区起步的迅游科技跻身四川互联网“第一股”;

  今年已是创业第七年的尼毕鲁,十万注册资本起家,去年营收已过5亿,准备在上交所上市;

  在高新区创业两年,手游创业公司“风际”的《三剑豪》交出数亿元营收成绩,成为成都手游新标杆;

  成立仅1年多的“天象互动”,凭借《花千骨》等手游重磅产品,天象估值已达到22.5亿元;

  在全国首次提出“无屏超级电视”概念,成立仅三年半的“极米”,亿元A轮融资,成为国内去年最大一笔智能硬件A轮,今年6月,“极米”引入芒果传媒的3亿资金,完成Pre-B轮融资;

  西进成都高新区创业的“货车帮”,11月18日的APEC峰会上,马云向奥巴马讲述了一个与大货有关的故事,交谈间,马云特意提及与阿里巴巴YunOS有深度合作的产品“货车帮”,其“帮主”的创业“寨子”,就在成都天府软件园……

  在“蓉漂”阵列里,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创客邦”,已成为成都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符号。现象的背后,必有必然,而其背后的创业逻辑,正是成都高新区一以贯之打造创新创业土壤的匠心使然。

  今年3月,在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仅21天之后,成都高新区发布《“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推出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成新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将创业与创新深度融入,驱动新常态下,成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举。根据“创业十条”,成都高新区设立了创业扶持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每年投入创新创业的各类资金不低于10亿元。

  大力推动招才引智,成都高新区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聚集创新创业项目。“资”助41名“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3700万元奖励、推荐10名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海外留学创业人才和创业博士206人……眼下,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25万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69人,占全省37%、全市41%;省“千人计划”167人,占全省38%、全市45%;“成都人才计划”163人,占全市63%;省顶尖团队15个,占全省45%、全市60%;市顶尖团队12个,占全市67%。

  3

  从“政府推动”

  到“市场行动”

  “明年,这里将成为‘双创’最有活力的地方。”顺着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李岗指向的方向,是天府软件园F区,也就是外界已熟知的“创业天府”旗舰项目——蓉创广场。

  和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李岗约时间是件难事。几乎每天,李岗都与全国各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保持着高频谈判,对接项目排队等着陆续上会过评审。

  阿里来了,要在蓉创广场打造超过2000平方米的阿里百川成都创业基地;赛伯乐也来了,打造低碳环保、移动互联网众创空间;3W、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芯空间、创亿谷、清数华创、中国电信创业基地、酷狗孵化器、小样社区、侠客岛……见到李岗时,他刚谈完一个众创空间,已是中午12点。开门见山,李岗一边掰着手指,一边说着近期的众创空间项目聚集情况,很显然,十个指头不够用。“陆续交付使用,20万平方米的蓉创广场,敲定的、在谈的已近半数。”

  然而,在成都高新区,忙碌的并不仅仅只有“李岗们”。在从“政府推动”到“市场行动”的一盘棋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之中,形成一个“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实现目标的“三大抓手”之一,成都高新区要“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如何“搭台”,如何运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激发市场活力,用改革激发动力,无疑是一个核心命题。

  今年,成都高新区新增30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新增孵化载体65万平方米。细细梳理会发现一个相较以往更明显的变化:

  在30家机构、65万平方米总量之中,包括高新-成电合创空间、长虹科技大厦、OCG智能办公孵化器、硅谷国际孵化器、亚马逊孵化器等在内的载体平台,均是凭借“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的力量,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之势。

  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百舸争流、竞相前行的活力,正在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蓄势成为主流力量。

  10月中旬的美国东西海岸,两场“漂洋过海”的成都创新创业国际对话,在硅谷、波士顿启动。其中之一,则是成都高新区主办的“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在波士顿启动。

  更为不同的是此次“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的内涵——活动当天,从成都高新区孕育而生的蓉创茶馆,在波士顿设立的众创空间正式投用,蓉创茶馆(波士顿)成为我省首个布点海外的众创空间平台。在蓉创茶馆(波士顿)成立的同时,通过该平台,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力量的“米天基因”也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

  就在本月,成都市南门某电影院3号厅。大屏幕上演的不是电影,而是8个创业项目的路演VCR,这些项目来自同一个“家”——由一帮“80后”推动运营的NEXT新型孵化器。当天,正是孵化器首批项目的“毕业典礼”。

  卢宇翔是“NEXT”的创始人。9个月前,他还在负责运营全省,乃至西部最大的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创业场。接洽517个项目,18个项目入驻持股孵化,8个项目成功获得融资,孵化率超过50%,8个路演项目总估值过亿元……在现场,Next创业空间宣布启动新一期孵化项目招募,同时推出“Flash计划”,将投入千万基金扶持初创团队。

  此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节能——成都节能大厦,也在谋划新的“双创”转型。“在大厦三楼现在有一个联合办公室,就是我们明年众创空间打造的雏形。”据成都节能大厦赵宝华介绍,成都节能大厦在项目招引之外还将走一条特色项目培养的道路,通过开辟5000—1000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一个节能环保产业的众创空间,利用产业的聚集效应,帮助小微企业完成孵化。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绝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地唱独角戏。依靠创新创业驱动新一轮发展,既是成都高新区领命国家战略的必然,也是顺应成都可创新、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逻辑。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激发市场活力,政府清障搭台,无疑能释放、引流市场源源动力与活水生态。

  一些数据,正用一种客观、直接的逻辑形式,勾勒出成都高新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探索足迹。

  今年,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大幅增长300%。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80家,同比增长46%,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6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343名,同比增长30%,其中海归博士119人;引进区外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创业人才6名;

  新增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的企业63家、首次突破2000万元的企业21家。新增储备拟上规工业企业20家、服务业企业60家……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创业发展最为活跃、创新生态最为优越、产业发展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的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本报记者 缪琴 文/图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