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浙商创新创业观念“交锋” 实现融合皆需转型

2015-12-01 08:0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1月30日电 (记者 谢盼盼 实习生 李晨虓)在浙江,有这样一批企业家,他们久经沙场,低调内敛,他们是时代的开创者;在浙江,还有这样一批创业者,他们灵活创新、积极进取,他们是未来的造梦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吹响的冲锋号: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于浙商而言,数十年的发展,已到了新老浙商交接班的关键期,而创新创业的大风刮起,新老浙商如何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求同存异谋经济发展成为离不开的问题。

  浙商观念“交锋”中谋求发展,专家建议,新老浙商优势必须相结合,新浙商要继承老浙商的“草创精神”,老一辈则应尊重年轻人,并且对于有全球化眼光的新浙商,还需虚心学习,老浙商的创业精神和新浙商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完成好交接班。

  新老浙商创新创业面面观:是隔阂,还是共识?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浙商是浙江的金字招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浙商群体为基础的浙江民营经济风生水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经济体。

  如今,当年开创基业的第一代浙商都已经到了55岁至75岁之间,二代接班成为颇具时代感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来5至10年,中国将有超过50%以上的民营或家族企业面临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交班的课题。

  在浙商接班的大潮中,创新创业之风在徐徐吹起。在浙江,创新创业的浪潮同样涌动不已。

  “浙江唯一的资源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核心就是创新精神,”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昆一句话将浙商与创新紧密相连。

  创新创业风吹起,固守实业数十载的老浙商如何理解创新创业,在新行业中暂露头角的新浙商,亦或是刚刚接班甚至即将接班的新浙商又如何看待?

  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有积极地融入创新思维的认同感。他认为,“80后创业者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是互联网的移民,如果再不移民,必将被淘汰。”

  “创新永无止境,我们比他们(新浙商)更需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我们前景并不乐观。”已创业20多年的毛源昌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增敏认为。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意大利北部瑞安同乡会、米兰华侨人工商会常务副会长黄国权创业约有三十年时间,作为老一辈浙商,他感言如今年轻人想法和他已完全不一样,在创业创新方面,他们想法更先进。

  老浙商的一席话凸显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却在谦虚语调中,“抬价”新浙商的创新创业思维。

  “对传统行业来说是阵痛期,“互联网+”是发展期,老一辈人不了解或是抵触互联网模式,如果想改革,父子必定矛盾爆发。”作为新浙商的小哆科技CEO颜志鹏一针见血地表达两代之间的创业创新观的“隔阂”。

  他举例说,老浙商可能觉得,互联网模式很多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一开始就亏本赚吆喝是不靠谱的,压低成本、跑量赚微利才是黄道。

  张旭昆则将新老浙商的创业创新观看成:老一辈相对保守,新一辈则相对激进。他认为,老一辈起步较低,在创业初期急于改变生存状态,等积累财富后,心态相对趋于保守。新浙商没有生存压力,更有创新概念,一旦进入行业后,往往义无反顾创新。

  “新老浙商确有很大差别。”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认为,老浙商对财富态度、管理方法具有典型特征,创二代是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等新产业,相较父辈具有优势和亲切感,对于新产业更具认同感。

  观念“碰撞”影响企业转型 年轻浙商赋予厚望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如诗词赞浙江省会杭州一般,经济繁华是浙江离不开的“标签”。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曾拿上半年成绩单验证创业创新的说法,“今年在全国比较低迷GDP状态之下,浙江是比较亮丽的,杭州的高GDP直接把浙江拉上去了,其中包括电子商务的成长数。”

  在胡宏伟看来,浙江经济数据其背后还是新浙商和老浙商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人均GDP为73312元,约折合11934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浙江已进入属于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过程和临界水平。

  在时代的交锋中,新老浙商的创业创新观念“碰撞”已成必然之势。

  杨轶清将此“碰撞”看成是带动浙江经济转型企业升级的契机,却是挑战并存的契机。

  有趣的大背景是,目前浙江富二代很有创业热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从就业状况看,有约52%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创二代与父辈的企业经营理念有一定差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件好事。”杨轶清举例说,父亲是做机械配件行业,儿子不喜欢该行业去做互联网,这种分歧恰是企业升级的机会。

  不同于杨轶清的看法,张旭昆认为,新老浙商意识对接,是企业转型的契机还是断档的“真空期”,一切皆有可能。“老一辈浙商创业道路艰辛,但老浙商精神如何在新生代上继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专家的迟疑“观望”,一些浙商对交接的态度明显乐观。黄国权认为,新老浙商的更迭,具有创新理念的新浙商交接将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契机。“只有顺利完成产业转型,才能做好企业。”

  “子承父业”,对于浙江诸多的家族制企业来讲,总是显得天经地义,但接班问题显得富有挑战。当一些浙商对二代接班信心满满的同时,而新浙商在赋予新使命中,备感“压力山大”。

  “我们是最尴尬的一代,被‘70后’压着,被‘90后’赶着。”新浙商的代表,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之女宗馥莉曾表示,“我觉得‘二代’非常有压力,我其实一直都不喜欢讨论这种话题,因为我觉得我们应该是新一代企业家,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杨轶清表示,与创一代相比,创二代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经历上有了很大提高,“能否真正做好新兴产业,是浙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新浙商能否扮演好角色也成为产业实现转型的关键。”

  在浙江逐步的发展中,被给予厚望的二代们亦在“摸爬滚打”中以实例证明,接班对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相比于老浙商的沉稳低调,在时代的感召下,创二代的创业创新风气却以实际行动在浙江大地上证明。

  1994年,23岁的鲁伟鼎从父亲鲁冠球手中接过万向集团总裁位置后,集团规模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鲁伟鼎也因此被称为富二代中的最长袖善舞的那一个。

  与此同时,楼忠福之子楼明,已经渐渐接掌广厦;茅理翔之子茅忠群,更是早已紧握方太帅印……在浙江,一批年轻的富翁纷纷浮出水面,随着民企交接班,新浙商也承受了父辈在事业上更多的期望。

  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介绍,浙江已形成了创业创新的“四方面军”: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阿里巴巴lPO后出来创业的阿里系和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浙商系。

  “这些‘新四军’,主体都是年轻人。”陈广胜说,新一代创客的血液里,不仅流淌着老一代的“草根精神”,更讲求“双创”的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

  专家建言“碰撞”下的融合:无论新老,观念皆须转变

  如果说老浙商,是久经沙场,是时代的开创者。而在“互联网+”的疾风劲吹下,新浙商更像是那一批创业者,他们灵活创新,是未来的造梦者。

  新常态下,浙商的新使命是什么?浙江省长李强提了16个字:科学应对不确定性、积极有为引领创新。李强表示,“与当今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相关度最大的人可能不是省长、市长,而是企业家,企业家把工作干好了,政府部门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新时代的创业创新中,新老浙商如何取长补短,加强理念融合和对接,成为了能否顺利完成交接的关键。

  “老浙商打天下很不容易,但不可否认老浙商年事已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大衰退。”张旭昆一句话说出当下老浙商观念不足之处。

  他还表示,对比之下,老浙商后代生而优越,创业更多聚焦于现代新兴产业。“总之,新浙商吃苦精神略逊一筹,但在创新创业眼光上,比上一代要高过一筹。若让老浙商的艰苦创业精神与新浙商创新求变的观念完成对接,这才是实现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根本动力。”

  在张旭昆看来,在时代的碰撞中,新老浙商还可以是彼此的良药,成为彼此的灯塔。

  他认为,新浙商须虚心向老浙商学习,尤其学习老浙商百战不殆的精神,对于那些可以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老浙商,应该大力鼓励。

  与张旭昆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杨轶清称,新老浙商优势需相结合,观念相互“转型”。

  杨轶清认为,新浙商要继承老浙商的“草创精神”,老一辈应尊重年轻人,“简而言之,老浙商的创业精神和新浙商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实现完成好交接班。”

  从鸡毛换糖,到如今成立世界浙商大会,浙商发展是浙江不可磨灭的辉煌,而新浙商更事关浙江的明日辉煌。

  张旭昆建议,浙江政府应“发力”引领新老浙商思维的转换。

  他说,第一,浙江要鼓励新浙商继承和创新原有产业,甚至开拓新产业;第二,利用好民间组织,加强各地创二代的联系;第三,在舆论上给予新浙商一定的鼓励,树立子(女)承父业或自主创新榜样;第四,对具有潜力的创二代进行集中培训;第五,对创二代的自主创业政府给予一定支持。

  诚然,浙江致力于为浙商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早在2011年召开的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省就提出要认真思考四个“够不够”,即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做得够不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引领下,浙江通过建设“众创空间”、支持人才创业、推行“五证合一”登记等方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并开展“五帮一化”活动,服务企业创新创业。

  杨轶清为这些年浙江政府的创新工作“点赞”。他认为,现在新老浙商发展都需靠科技、靠人才、靠文化、靠品牌,政府确实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创新、人才引进平台,释放创业活力。“总之现阶段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快速释放创新活力,创造更多创业主体。”(完)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