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创新创业风潮 助推芜湖转型升级

2015-11-16 09:22:00    来源:芜湖新闻网    

  □ 本报记者 王磊

  从设立之初0.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到今天121.6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从最初鸡犬之声相闻的农田荒野,到今天常住和就业人口超过20万的产业新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芜湖经济发展的引擎,也见证着芜湖人创新创业的汗水和收获。站在“十二五”末回望22年春华秋实,经开区站到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产业梦想起步,撑起江城工业半壁江山

  沿着经开区的主要道路驱车而行,奇瑞汽车、海螺型材、长信科技、美的电器、德豪润达、鑫龙电器……一大批响当当的知名企业闯入眼帘,一辆辆运输车川流不断,物流繁忙。谁又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从创办的那天起,经开区的芜湖人,就已经走在了创新创业的路上。

  时间拉回到1990年4月,党中央作出“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旋即作出了“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布局,并确定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芜湖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于1991年自费兴办经济小区,打下了芜湖产业强市的地基。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活了一江春水,芜湖人自建开发区的路子开始得到关注和认可。1993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它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段看似简单的探索在当时却充满冒险精神,甚至还引发了全市上下要不要自办开发区的大讨论。“开发区成立之初只有十几家企业,一切都是摸索着往前走。”芜湖经开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这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为集聚2000多家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其带动效应引领经开区步入产业集聚发展的“春天”。1998年美的空调项目落户,30多家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家电产业形成规模;1997年成立的奇瑞汽车也在2001年之后呈现爆发式增长,带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渐成气候;海螺型材、鑫科材料、精诚铜业等一批骨干企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入驻,使新材料产业风生水起、经开区的支柱产业呈现“三柱擎天”之势,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一度高达81%,撑起了江城工业的一片天。

  驱动内涵式增长,“二次创业”迈向产业新城

  纵观20多年芜湖经开区的发展史,正是芜湖人拼搏进取的创业史,其所代表的创新文化,也引领着这座城市不断跃升。以经开区为载体,芜湖的工业“脊梁”渐渐坚挺,全市经济总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全省第9位一路扶摇直上,2008年跃升为全省第2位,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

  “经过20多年的产业积累,经开区已从规模式增长进入内涵式增长阶段。我们不再只盯着项目规模,而是瞄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优质项目。”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说。近年来,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经开区一方面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一方面聚焦发展光伏光电、触控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把经开区建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集聚区。随着大陆汽车电子、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东旭光电、信义电子玻璃、长信科技、中兴智能科技产业园、庞巴迪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或加快推进,以及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配套的不断完善,经开区正迈向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如今,经开区集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已投产企业2600余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7家、国内上市公司56家……聚木成林的强大动力,引领经开区迈开大步,走上转型升级的新征途。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