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侧记

2015-10-09 09:35:00    来源:四平市人民政府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多年来一直把建设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最近,学校结合吉林省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办学结构,出台了部分专业群试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初步确定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群, 27个非教师教育专业引导试点应用型转型发展。这4个专业群以培养生产服务生产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专业行业紧密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推动产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努力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

  “创新的思维有多宽,互联网颠覆的领域就有多广。”吉林师范大学一位刚刚指导完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老师表示,“互联网+”究竟能+多少,我们无法想象,这取决于人们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事实已经反复证明,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极强的群体一旦投入到实际工作的一线,便能迅速燃起创意的火苗。

  吉林师范大学一位多年致力于教育研究的老师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被誉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客观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大学阶段也并不是创业的最好时候,但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却不能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上要有足够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做系统设计、形成全方位创新创业的教育格局。”  

  围绕这个目标,吉林师范大学在制定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群的培养方案时就特别突出了实践基地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校同步构建了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给大学生提供了从大一到大四的一整套实习实训体系。以新闻学专业为例,我们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校内的校报、新闻网等校内媒体实习,寒暑假则安排去社会媒体实习。学生在正式毕业的时候,对媒体的整个工作流程已经较为熟悉。这种“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从而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实践中学习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走下去”等途径组建一支“专职+兼职”、“文师+技师”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使本专业有过企业实践培训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型队伍建设让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始终不离行业专业一线,有效实现了“教育不跑偏,科研不落伍”。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一线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增强创新的意识。

  吉林师范大学的所在地四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英雄城”,同时又是一座老工业城市。2008年,由学校倡导、四平市委市政府主导,学校和当地的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四平市红嘴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以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无机化学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围绕新型功能材料、高效农业、生物医药中间体、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校、政、企联合,全天候实习实训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科技园并先后被认定为“吉林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吉林省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学校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优先推荐其到大学科技孵化园,不仅提供营业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还能享受到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由大学生创办的22户企业入驻园区,年度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00多万元,利税50万元。每年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培训和实训大学生每年200人次。

  过去几年,学校与地方合作共同组建的大学科技园实现了成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未来,学校将用互联网+的思想来重新规划科技园发展方向,要让大学科技园引领地方产业升级换代,引领地方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从而为当地老工业基地振兴再献力量。(摘录于2015年10月8日《四平日报》)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