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8 13:3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① 灵感咖啡馆内,创业者们互相交流切磋。
图② 成都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上,工作人员正在帮药企做药物检测分析。
图③ 在天府软件园的创业场内,创业者们在免费提供的场地内工作。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摄
“偏僻的中国西南,竹海密布,熊猫奔突,偶有人烟。”20年前,一位西方人士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成都。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15个春秋后,在美国《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研究报告中,成都赫然位列榜首。
又一个5年过去了。据统计,目前成都市户籍人口中,每10.5人就有1户市场主体,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4.7%,其中科技类企业同比增长48.56%。前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成都高新区为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也是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不沿边、不靠海,成都缘何崛起为创新创业高地,其间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是如何发力的?新的起点又面临哪些待解的难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走进成都高新区,试图找到答案。
事如何做——
从台前走到幕后
如今,西方对成都看法的转变,不仅表现在言语上,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成都已举办了9届,累计2400多家欧洲企业和4400多家中方企业参会,1465项协议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
西部企业和欧洲企业谈起“跨国恋”,起推波助澜作用的主角却不是政府。2006年在成都高新区成立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是欧洽会的执行者。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是2006年在欧盟委员会亚洲投资计划项目支持下成立的欧盟目前在中国唯一的项目创新中心,是中欧双边政府共同支持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
对此,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汤继强看得很清,也讲得很实,“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政府的手有边界。我们要做的,是充分依靠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力量。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600多个合作伙伴,以及超过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
尊重市场规律,不等于说不需要政府。依据不同项目,委托方成都高新区投入不等量资金,定期展开工作评估,并结合高新区的资源优势、国家最新政策动向等予以指导。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仅是成都高新区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专业团队运营管理,从台前走向幕后的一个直观白描。
坐落在天府软件园的创业场内,一间间格局不大的办公室错落有致,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们或埋头电脑前,或三五成群的小声讨论着什么。
地方虽然不大,但从这里孵化出来的成功产品却已声名远扬:曾连续一个月位居中国区APP TOP1的《王者帝国》游戏,唯一荣登《PC world》全球“2011年度最佳科技产品TOP100”的手机摄影软件Camera360,还有咕咚运动、鲁大师、三国志……“现在,申请入驻创业场的企业排成了长队,一年有几千家。”创业场工作人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变化主要源于专业化的服务。2007年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支持下,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出资打造、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创业场正式成立。为更好了解企业需求,创业场成立一支专业团队,每天跟他们打成一片。
针对初创团队,创业场提供为期12个月的全方位支持,包括30至7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以及协助解决创业早期资源少、人力单薄等难题。针对核心孵化项目,创业场提供为期36个月的专业孵化服务,重点帮其寻找风险投资,建立高端创业人脉网络。从创业场“毕业”的优秀团队,可进入天府软件园,与国内外名企共建、共享园区资源,实现全球产业链接。
创业场还开设了灵感咖啡馆。在这里,创业者只需花5元买一杯拿铁,就可以坐上一天,和同行讨论新点子,接待投资人,甚至是进行招聘面试。
成都风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霆是灵感咖啡的一位常客,“就是这么一个咖啡厅,聚拢了差不多整个东南亚知名的游戏发行商”。他说,咖啡厅举办的各种主题交流活动加快了创业场内企业间的联系,有时大家随便走进一个会议室,便开始了交流讨论。
像创业场这样以企业为运作主体的案例在成都高新区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一不能过度包办,二不能做得不够。在市场能发力的地方必须让市场充分发力。”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如是说。
钱如何花——
错位补缺解难题
“放手”不代表不作为。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融资难等共性问题,成都高新区错位补缺当“帮手”。
今年,成都广达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曾经,这家企业为融资跑断了腿,“我们企业的财务、知识产权、产品销路都没问题,可一问到贷款抵押物就哑口无言”。轻资产、无抵押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但成都广达无疑很幸运,2013年将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拿到500万元贷款,同年销售额过亿元。
破解成都广达燃眉之急的,正是由成都高新区等共同出资打造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平台除构建‘梯形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企业投融资需求外,还开创了‘一库一池一办一会’的金融服务模式,重点破解金融机构对轻资产、无抵押物中小企业的‘惜贷心理’。”平台负责人黄悦介绍。
何为“一库一池一办一会”?一库即信息库,收录7000多家小微企业以及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53家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与需求,砍掉中间环节,让投融资双方直接面对面,提高融资效率;一池即风险分担资金池,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建立风险资金池;一办一会分别指管理办公室及项目专家评议会,聘请科技和产业专家对科技企业和项目进行专业评估。
成都广达的事例,在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上并不鲜见。为帮助企业完成“临门一脚”,从而让价值链完整贯通,盈创动力平台在过去几年累计帮助2700多家(次)企业获得111亿元担保贷款,帮助23家企业上市。
不仅科技金融领域,类似的“补缺”还体现在公共技术平台的搭建上。走进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核磁共振仪等诸多大型分析精密仪器错落有致,几位工作人员正低头摆弄手中的瓶瓶罐罐。“对初创医药企业来说,研发阶段所需设备动辄上百万元,全部自购一来没必要二来缺资金。”鉴于这一考虑,睿智化学掌门人陈元伟带领一帮海归科学家回到成都。
事实上,陈元伟的思考也正是成都高新区的烦恼。2011年成都高新区与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共同投入3500万元,建成了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在这里,从药物的分离纯化、制备到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再到新药稳定性实验等皆可“一站式”完成,所需费用仅为成本费。
眼下,这一平台已累计服务240多家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并将服务辐射至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而在成都高新区,像这样的公共技术平台已有49家,它们由政府投资2亿元、社会投资15亿元建设,覆盖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权如何用——
有的放矢清障碍
“成都高新区该走哪条道?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如果体制机制障碍没有理顺,其他探索亦会运转不畅。”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范毅坦陈。
2014年,继上海自贸区后,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三单”管理模式改革。所谓“三单”即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重点明晰内外资在成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准许清单”,在清理区本级权限的准许内容基础上,重点探索网上审批改革等;“监管清单”,重点建立健全事后监管机制,让政府的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移。
经过努力,成都高新区的行政审批有了很大改观。几年前企业在高新区注册需要5至8天,但现在只需1小时,项目报建从58天缩短到了17天。
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成都高新区享受更多有利政策,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多。“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高新区频频涌现的创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或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最核心、关键的技术创新相对薄弱。下一步如何通过政策倾斜激发技术创新,需要深入研究。”范毅直言。
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配套改革仍是道难题。“比如,按照规定土地利用分为工业用地、科研用地、商业用地等,但科研用地价格还是偏高。今后,引进科研机构时在土地资源规划方面,能否通过税收等手段予以优惠?”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说。(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中关村组建百亿规模基金 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2015-09-28 11:26:00
创新创业从“蓉”出发2015-09-28 11:25:00
加盟港中大(深圳)创新创业基地有望获2000万投资2015-09-28 10:48:00
杭州在硅谷举办创新创业大赛2015-09-28 10:44:00
多项政策帮你创新 多项服务助你创业2015-09-28 1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