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名院士汇聚上海张江谋创业 享优惠创新政策

2015-08-25 09:5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张江,政策之笔将“人”字书写得十分遒劲。去年以来,张江不断加速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创新政策落地,比如协调落实了中关村推广到张江示范区的“新四条”税收优惠政策;制订了张江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若干意见;制订实施张江专项资金人才专项资助办法,推广人才加项目的合同管理、议价薪酬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伴随着政策的密集推出,一系列紧密围绕产业难点、创新痛点的人才使用机制革新也大刀阔斧推进。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是对人才政策的最好诠释。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球范围内美国干细胞临床实验有2745项,占据世界57%的比重,而我国进入临床实验的仅220项。这种差距意味着我国在将来很可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进口美国的干细胞治疗技术和药物。上海的干细胞研究虽然走在世界前列,但转化率同样较低,人才的能动作用远没有充分释放。这种背景下,张江示范区东方医院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项目在去年应运而生。这个项目大胆探索人才使用新模式:突破单位、地域、国别的用人限制,实施公开招标、合同管理、议价报酬和异地工作的用人机制;突破人才、技术、资金的传统管理条线,实施以任务板块为主的管理;突破领域、专业、等级的用人分类,实施导师、专家、研究生和保障人才的团队组合;突破项目合作单位的界别限制,组织广泛的产业技术联盟和项目智库。马文刚告诉记者,通过人才使用机制的革新,干细胞转化医学基地项目目前已经面向全球集聚了干细胞领域高端人才225名,国内干细胞领域的著名专家几乎全部参与了项目建设。

  紧抓机遇借势而上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集技术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国际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短短几个月内,平台集聚各方力量的“聚”变效应已初见成效,成为张江“众筹”创新的集中显现点

  今年4月23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湾谷科技园揭牌。这个集技术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国际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将聚集多元要素服务于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技术转移市场上下游主体。

  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个平台集聚各方力量的“聚”变效应已初见成效:与优势资本联合成立10亿元基金,用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股权投资;吸引全球知名的技术转移服务和人才培养机构——德国史太白落户,带来首批20个“高精尖”的“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家培养”项目;壳牌技术创新工场和美国著名的技术搜索引擎公司Yet2接踵而至……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分析了这种“聚”变的作用和前景:“企业需要某项技术、某种专利,技术搜索引擎公司可在全球配对,配对成功企业支付费用。Yet2这样的机构国内不是没有,但能力水平还不够;史太白带来一张技术清单,涵盖智能装备、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100项待孵化技术。”

  可以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成为张江“众筹”创新的集中显现点。不仅这个东部中心,近些年,张江在改革创新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众筹”的主线,不放过一次“聚”变的机遇: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在示范区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让世界500强企业索尔维投资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面向产业链共建12门专业课,让示范区“借水养鱼”提高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等。

  在曹国英看来,张江的“众筹”创新建立在善于谋“势”、因势而为的基础之上。张江将自身发展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上海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在政策叠加的“乘数效应”上大步迈进。2014年,张江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599家,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万余件。

  “谋‘势’、依‘势’,往往能成本小、效率高。”曹国英一语中的。(经济日报记者 董碧娟)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