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开幕:"全球科创中心""创新创业""互联网"成为热词

2015-08-24 09:06:00    来源:文汇报    

  “乔布斯拿到第一笔风投时,几乎是一个嬉皮士。”说起在上海书展亮相的新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说,创新之都硅谷“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他认为这样的城市文化将为创业与创新提供优质环境。

  “全球科创中心”、“创新创业”等成为本届书展的热词。《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精准创新:如何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创新》《资源革命》《创业无畏》等一批新书在书展首发;相关主题论坛都围绕如何提升科创驱动力展开,美国学者戴维·霍尔表示,城市成为科创中心,意味着突破行业或部门的界限,形成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当创新要素汇集融合发生化学反应,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他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都将迎来新的转折。

  创新思维,不是“打补丁”而是“换操作系统”

  日前,阿里和苏宁“闪婚”,用423亿元的聘礼和嫁妆带动“互联网+”大盘股,成了最劲爆的财经新闻。那么,下一个“马云”在哪儿?读者或许能从书展上锁定“创新”主题的新书中找到答案。《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和《精准创新:如何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创新》,都从各种角度运用全球的商业案例向读者证明:“互联网+”时代的赢家,很可能是通过“新思维”创造新市场空间的创新公司。而一个城市要成为全球科创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年轻人创业同样十分重要。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从“物理按键+有线网络”到“虚拟触屏+WiFi”的变化之间,业界“恐龙”就已成片倒下。诺基亚曾经是最牛手机代名词,结果却在短短3年间被智能手机挤出市场;曾经制定个人通讯规则的摩托罗拉,则以29亿美元出售,这个数字差不多只是摩托罗拉鼎盛时期的年利润;芯片业霸主英特尔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几乎没有统计学的意义……《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一书中提到的许多案例,正静悄悄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陈规为何如此易碎?《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的作者李善友打了个比方:新的商业竞争中,创新不是“打补丁”,而是“换操作系统”。小公司用破坏性思维可以“以小博大”占领新兴市场。

  创新文化,宽容“试错”让初创公司成为学习机器

  有了创新思维,还得有创新平台和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权衡告诉记者:“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和阶层。”杜德斌也认为,城市的多元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精英阶层,一个城市要成为科创中心,要让多元文化交流成为创新创业的催化剂。

  有资料显示,硅谷地区非英语人口占比高达51%,远远高于美国21%的平均水平。有超过30%的硅谷科学家、工程师并非生于美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一书在点评硅谷的这一现象时称,不同母语、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成为联结硅谷与其他科技中心的纽带,使得硅谷的企业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其他地区的技能、技术和市场,这是硅谷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不但根植于技术,更根植于文化。”杜德斌认为,包容开放的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创新的土壤和条件,“人们往往会关注一个地区有多少成功人士,却选择性忽略失败案例。”事实上,硅谷和许多全球科创中心都对失败有宽容机制,20家初创公司中往往也只有一家能够成功。他认为,“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试错’过程”,上海培育城市的创新文化,就是应当鼓励初创公司成为“学习机器”。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