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向创新要效益

2015-08-13 10:11:00    来源:光明日报    

苏州工业园区天臣国际医疗器械研发场景(资料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发明专利数据(2013年)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平台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情况

  核心提示

  ■ 为产业注入“科技”,附加值更有含金量

  ■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拐点

  ■ 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发展以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第一个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05年,就以“一天产出1亿元GDP、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引进400万美元外资”的奇迹,令世界瞩目。这一年,已开发建设11年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探索转型之路,这一走便是十年。

  日前,苏州工业园区公布上半年发展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8.1%;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四万余人,利润总额年增长却达到15%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上升至41%以上,成绩喜人。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上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无疑值得思考和借鉴。

  1.“微笑曲线”

  从中间走向两端

  中国医疗器械未来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举办的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赵毅新、汪建等业界知名人士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答案有望在这里找到。

  因为,这里集聚了400余家高科技研发企业,近8000名高层次研发人才,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产业集群已形成。

  不光生物纳米科技园,在整个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顺利成长,对园区转型起到关键支撑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局长张东驰介绍,园区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3000件,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功不可没。

  “技术是最好的效益”,在一场中小企业融资路演上,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圣作了这样的开场白。这家专注于高速光模块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公司,目前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大批量交付40G光模块的企业。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产业从大而全到多而优、小而强,因注入了“科技”的分量,产品的附加值有了更大含金量,产业的特色规模效应在呈几何级数放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得以成形。

  与此同时,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完善城市生产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衍生发展服务业,鼓励生产型企业设立研发、财务、供应链、IT、人力资源等共享中心和功能中心。西门子、三星、飞利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统计显示,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园区投资了150多个项目,拥有经省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7家。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正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拐点。

  2.搭建平台

  为创新主体“保驾护航”

  在创业的道路上,张国祥还处于“新手”摸索阶段。

  几个月前,他创办的苏州跨界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众的产品——“饭见”APP。而就在“饭见”处于市场与用户推广的关键期时,他的“房东”苏州国际科技园及时伸出“援手”。一个多月内,客户对接沙龙、媒体采访接待、企业推广交流茶会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苏州国际科技园为企业量身定制的“SISPARK成长计划”,通过差异化和系统化的优质服务,为处于孵化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创业支持,扮演创业者“服务生”角色。

  “园区选择了创新驱动作为转型主线,这么多年来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实实在在地搭建有效载体。当创新出现时,需要通过平台给予支持,让它发芽壮大,并通过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从而释放技术、人才、资金三者聚合裂变的“溢出效应”。

  园区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打造国际科技园、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载体集群,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

  在这些创新载体促动下,园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约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8家;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40件,上市公司总数达11家。

  针对科技创新的金融保障举措,园区也在不断加强。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启动,总额达到600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开始运作,国内首家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及3家科技支行、1家科技小贷公司、1家科技金融超市、14家融资租赁公司开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海纳人才

  实现“滚雪球”效应

  魏珂是尚格德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也是园区最新一届“领军人才”。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便坚定了想在这里创业的决心。他坦言,原因有三个:地理位置、人才环境、生活质量。

  要实现转型升级,集聚人才是重中之重。让魏珂感觉舒心的发展环境,得益于园区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

  当前,园区正致力于打造“1+1”人才政策体系,即1个“计划”(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和1个“意见”(人才优惠政策意见);2013年,园区出台吸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意见,对高层次人才给予10万~150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同时还有优惠租房、薪酬补贴、培训补贴、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专项补助、落户入学等便利。

  服务品牌亦是园区形成人才“滚雪球”效应的关键。园区在每年评选各类领军人才基础上,构建领军人才培训体系,关注其可持续发展和能力提升。并定期开展留学生人员联谊会、博士联谊会、领军俱乐部等活动,为高端人才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释疑解惑,加强人才和产业间的对接合作。

  与此同时,吸引中科大、人大、西交利物浦等25所中外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入驻办学。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悉尼大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独墅湖高校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在园区,政府牵头,企业找到新技术,学校培养产业人才,科研人员找到施展技术的天地,实现产、学、研“门对门”的合作模式。

  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在于改变传统产业打天下的局面,发展以领军人才、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千人计划”人才总数为118人,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名,118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保持全省第一,拥有外籍人才达1.5万名,海外归国人才5000余名,累计引进和扶持科技领军项目606个,注册资金总额超40亿元。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发展新产业、搭建新平台、集聚新人才”的方式,突破转型升级拐点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或许可以成为整个中国经济突破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发展瓶颈、向高价值产业链转型的一个示例范本。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