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味的体制创新才能盘活“人”

2015-11-11 15:16:00    来源:科技日报    

  ■科体改革进行时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任彬彬 刘健

  “湖南省中小企业约有2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总结汲取过往服务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同时创新、创造更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服务好这个大群体,特别是其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们一直在考量的。”11月6日,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南赛区)暨第二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上,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照童旭东的理念,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关键是要解放“人”、服务“人”、激活“人”。有“人”,才有“创新”,才能引来“钱”,并一起“创业”。作为制定地方科技政策、规划当地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者之一,湖南省科技厅要做的自然是“绞尽脑汁”创新体制机制,为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做“奠基”。

  纵观此前与当下,湖南省出台的种种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都不难体会到这里体制创新的“人”味。这样的“人”味,为盘活当地人才资源,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个“70%”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山河智能、隆平高科、博云新材……这些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上市中小企业,均绕不开“70%”这个数字。

  湖南在全国率先实施两个“70%”政策,最早由该省中南大学提出和实施,即: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占股最高比例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成果持有单位最高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在此“福利”之下,当地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紧扣产业需求开展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高涨,一批极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由此诞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与投资伙伴成立湖南继善物理探测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携团队创办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瑞翔新材……仅中南大学,不到一年时间,专家、教授、甚至学生,就提出了1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注册了27家高科技公司。

  “湖南不缺‘人’。我们是科教资源大省,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电48所等高水准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我们仍缺‘转化’。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科研成果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再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童旭东说。

  2012年,湖南还出台实施了《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实施办法》,奖励股份数额最高达企业总股本的5%,分红激励最高可达企业净收益的50%。去年,湖南率先在全国出台实施《关于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登记注册公司的若干规定(试行)》,进一步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程序,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童旭东透露,为做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厅与有关部门已初步研究制定了支持高校、院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向高校、院所下放部分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高校科研人员评价导向机制等一批创新政策。

  举全省之力打造创新创业全覆盖科技金融服务链

  “赛前,我有半年多时间在谈资本方。我们企业未来成长性好,但并不属赚快钱的行业,因而没受到湖南本土资金的特别青睐。初创企业在从市场变现之前总是缺钱的。我们期待政府部门重视支持,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别‘死’在钱的困境里。”大赛企业组一等奖获得者、方心科技总经理刘珺“吐槽”。

  这也是科技厅决策者的心头事。童旭东表示,湖南正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链,通过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高新麓谷天使基金引领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小微企业互助担保、新三板试点、科技保险等试点工作,推动各金融机构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目前,全省累计探索推出9大类74个创新型信贷产品和14个科技保险产品。此外,该省还积极推动专利转让许可和专利权质押融资。今年上半年全省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3.2亿,同比增长45%。

  近期,湖南新设2.5亿元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并支持长沙高新区设立了“中小企业合作成长基金”和科技保险专项补贴资金,为企业争取银行授信、为关键研发人员和重点科技人才提供风险保障等。

  “我们开始启动实施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出台了《湖南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认定了首批8家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还特别设立了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专项,首批已有57个项目获立项支持。同时,长沙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三年可获国家支持资金9亿元。”童旭东说。(科技日报长沙11月8日电)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