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模式

2015-11-03 09:20:00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这几天,耳朵树创始人之一、北京交通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生赵山君忙得很,一边是他的线下店“耳朵树助听器4s中心”在山东开业,北京和深圳也即将在年底开店,另一边,他的团队进入首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100强,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赛事。

  像赵山君一样,不少学子在北交大读书期间,就怀揣创新创业的梦想和激情,直到把一个个创新创业的金点子落地生根,母校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帮助和支持,呵护着这些年轻的创业者,走过草创期的艰难,慢慢发展壮大。

  难能可贵的高成活率

  莫克是赵山君的英文名,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聋儿经过训练很容易发出“莫克”的音。大一时,莫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他把自带的小礼物带给一个聋儿时,小朋友轻轻地说:“谢谢叔叔”,莫克被这美好的声音击中,原来聋儿也可以说话。

  后来他发现,很多助听器没有根据聋儿自身的听觉状况进行验配,噪音较大,满意度不到20%;国家每年有4500台免费人工耳蜗手术,但是这些信息不能有效地让聋哑儿童知道;助听器在中国内地实现3-4级的代理商模式,层层加价使得助听器价格比国外高一倍。莫克想改变这个行业,构建一个包含耳蜗手术、助听器验配、聋儿康复交流等一条龙的服务平台,本科学汽车专业的莫克说,我想用4s店模式做耳朵树的实体店,推动听力医疗行业建立新秩序。目前,上线一年半的“耳朵树”发展精准客户15000人,得到股权融资1000万。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片面强调技术创新不现实,首先要能落地,能活下来,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把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初创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廖涌泉说。

  北京树思源数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交大2008届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都晓杰就是看准了北京高校巨大的展览展示、活动策划的市场需求,发展成为以创意为先导、策划为手段的数字媒体文化机构。公司发展至今已7年有余,其工作涉及动画短片、新闻编导、宣传片等,其制作的公益短片荣获2014联合国人口基金主办的青少年健康公益微视频大赛最佳影片奖等。

  都晓杰和莫克都是从学校创业项目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说起这个活动,交大学子无人不知,跟大学生熟悉的“挑战杯”比赛不同的是,这个竞赛以孵化实体企业为目标,学校正是以此为抓手带动和促进创业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赛选拔出的创业团队成活率非常高,这在初创企业成活率普遍比较低的背景下,难能可贵。“从学生最初报名时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到举办讲座、沙龙等普及商业计划书、企业人员组成等基础性知识,再到决赛,差不多持续大半年,是大浪淘沙的过程,项目筛选时最看重实践性,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北交大招生就业处处长史贞军说,这是高成活率背后的原因之一。

  目前竞赛已成功举办六届,共有约40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19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出的36支优秀创业团队(前五届),全部注册成立公司,进入北交大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目前第六届创业大赛获奖团队正准备注册相关手续。

  北交大大学科技园区是为数不多的建在市中心的科技园,北京二环边,寸土寸金,但学校还是在科技园区免费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500平方米使用期限近两年的创业场地。学校设立3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每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大学生企业可获得1到5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

  针对大学生初创企业面临的注册复杂、业务困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2009年,学校与北京市海淀工商分局共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学生在企业注册等环节提供绿色通道,一般在一周内,就可完成从企业名称预核准到发放营业执照一系列手续。“而在以往,没一两个月办不下来。”廖涌泉介绍说,同时,为了促进企业成长壮大,学校积极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以及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等方面的服务。

  “我们是理工科类高校,很多学生基于其工科背景,相对来说,技术型的大学生企业成活率较高。”廖涌泉补充说。

  “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所学专业与创业项目结合,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竞赛选拔—政策支持—项目孵化’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北交大党委副书记高艳说。

  据悉,近5年,已有30家学生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1581余万元,累计产值2600多万元,缴纳利税70多万元,安置就业260余人,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500余个,取得了初步成效。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