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五年蜕变之路

2015-10-22 09:16: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0月21日电(记者 孟含琪)从2000年的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到如今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5年间,中国的两千多万大学生,经历了一场创新创业从“秀”到“黄金时代”的华丽蜕变。

  10月19日至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吉林大学召开,吸引了31个省(市、自治区)、近2000多所高校的20余万人参与。目前,100支团队正就金奖展开激烈争夺。

  精彩的大赛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也让毕业于吉林大学的高文思陷入了回忆。

  2010年,在读研二的高文思与其余九个小伙伴加入“迪赛动力”团队,以二手发动机项目参加中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当年团队的另一位负责人宋殿一说,比赛更看重的是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和现场精彩的答辩能力。

  高文思团队在几个月的筹备阶段,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打磨计划书和答辩演说训练上,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全国金奖,还成为站在公开答辩舞台上的“五强”之一。然而,当时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有限,且投资机构数量少、很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感兴趣,最终项目没有实现落地产业化。

  “那时创业计划大赛像是一场‘秀’,‘演出’结束后,项目就落幕了。几乎没有哪个团队有机会与投资机构洽谈。”高文思说,“学校对于创业创业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创业辅导仅限于指导商业计划书撰写、基础创业理论知识等方面。”

  五年前的遗憾在高文思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毕业后他创办了一家专为创业者提供私募股权融资顾问服务的公司。五年后,他的这一遗憾正在被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师弟师妹们填补。

  “五年来,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再看创新创业大赛,高文思颇为感慨。

  政策上,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弹性学制”等具体措施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更有底气;高校的创新创业辅导也走出书本,更多的面向实操实训,学校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创业者与社会资本洽谈……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宽松,大学生的创业门槛正逐渐降低。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激活,创业思维不断发散。从过去以产品致胜,到如今准确抓住市场痛点、精准定位市场和客户需求,‘双创’项目更接地气儿,质量也更有保障,可以付诸实践。”高文思说。

  投资机构数量和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度的增加也是五年来创新创业环境变化的明显特征。大学生项目从“无人问津”到如今形成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再到私募股权投资的完整创投体系,为落实“双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近70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吸引的大致投资意向金额已超过30亿元。

  同样见证变化的还有吉林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费宇鹏,他接触创新创业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00年。“当时仅从学术角度去研究创业学和创业规律,谈起‘创业’,很多学生认为是完全行不通的路。”

  在他看来,2010年之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逐年递增,近两年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的“双创”实践课越发贴近实际操作。这为当代大学生带来积极信号,创业也成为他们毕业后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作为指导教师,今年费宇鹏指导的“车内行”项目创造了几个“第一次”:第一次有风投对接洽谈,第一次将项目注册企业、投入运营,第一次如此之“累”。“因为要思考公司后续经营和寻找社会资源等繁多事项。”他说。

  当前,政府、高校、创业者与投资机构间已经织成紧密的协同合作网络,为中国“创”时代谋子布局。

  在高文思眼里,如今大学生正迎来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