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应是冷静的“长征”

2015-10-19 16:15:00    来源:新浪财经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一批没头脑的钱和一群游荡的人,正在共同吹出一个肥皂泡。

  美国《外交政策》10月15日发表《中国新创公司的泡沫与疯狂》的文章说,“在中国主要城市的高校和咖啡店里,与20来岁的年轻人稍聊两句,就会发现席卷这个国家的创业疯狂有多明显。很多年轻人已开始退学或辞职办公司,北京、上海和广东的咖啡店里满是风投和梦想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有人戏称,在北京的咖啡馆,如果去趟厕所,“左邻”必是创业者,“右舍”定是投资人——或者相反。

  一个以创业为口号的创始人,毕业之后依靠连续创业给自己开工资,用PPT造出一辆汽车,敢拿一辆不能上路的改装车开新闻发布会。

  一个以演讲为职业的女创业者,在三里屯开实体店坚持不到一年就关门,该创业者却到处在万科等传统企业大谈“互联网思维”。

  连创业者们自己也承认:大部分创业公司根本谈不上盈利,都是谈前景画饼。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隆重开业,悄悄关门”。

  可能有人不服:创业不就是冒险吗?如果都靠谱,那还叫创业吗?但冒险不是送死,胆大也需常识——创新可以改变规则,但无法改变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死掉九个,存活一个。人人都想淘到一粒金子,但最终到手的九十九粒将是沙子。

  我们无意嘲笑创业者的激情,我们同样也有“20岁时不‘奔腾’、40岁时空‘联想’”的感触;我们赞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根本之举,也认可创业降低失业率的初衷是好的——6月份的数据显示,创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比1月份上升了0.11个百分点——然而创新创业是长期的、艰苦的、冷静的“长征”。

  创新创业不成为潮流,力度不够;太成为潮流,容易膨胀。啤酒需要泡沫,但不能都是泡沫。

  事实上,个别所谓创业者在出发时就“动机不纯”。他们并不想像老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们那样踏实地做好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继而促进人类世界的文明,而是非常功利地希望能够通过运作一个所谓的创新项目来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从而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这种创业目的的不纯粹,直接导致了部分创业项目的各种不靠谱。而不靠谱的项目居然也能获得投资。不靠谱的投资人希望借助创业者不靠谱的项目来忽悠接盘者,或者直接护送到新三板上市,忽悠普通股民来进行获利。这不像创业创新,而更像投机——俗称“捞一把”。

  对于真正的创业创新者,要给予满腔热忱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其中的失败者,要给予宽容和温暖。而在政策、环境、舆论氛围等方面,务必要冷静、客观、适中。创业创新本来就是“热血沸腾”的过程,政策和舆论不宜过分火上浇油,必要时甚至应该给予冷静的引导和忠告。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