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 13:4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席卷各行各业的创新热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使创新创业活动更加深入持续开展下去,有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第一,“互联网+创新”,是提升产业创新的关键。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创新始终是推进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当我们站在“互联网+”视角下重新审视传统行业活动时,它所处的时代条件以及时代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当前时代信息的特征,互联网的泛在、交互、超低边际成本,推动要素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促进了创新过程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由此带来个体创新门槛的极大降低及效率的提高,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发达国家政府和产业界高度重视这一时代契机,纷纷组织建立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多方共享机制,不断加快新型网络创新化发展方式步伐,以谋求本国实体经济复兴和经济增长。
自2011年以来,美国政府持续推进美国创新战略,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先进制造能力的创新集群,促进新技术生产工艺和教育项目开发,加快美国先进制造业复兴。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正加紧实施工业4.0计划,以全面提升德国制造业智能制造的水平。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加快将融合创新的理念扩散及应用到本国传统优势行业,以抢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先机。
第二,创新驱动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具备迈向更高发展的新基础。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工业核心技术产品迅速崛起。此外,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居民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不竭的动力。
但就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在今年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创新驱动,颠覆传统行业中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以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创新水平。
第三,大众创业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开启我国发展新局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广泛普及,大众智慧得到极大释放,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大国,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掀起全球最大的创业浪潮,各种规模的企业共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将有望铸就全球最强的创新能力。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此后国家连续出台了鼓励大众创业创新的文件,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政府和业界都在努力营造开放、活跃的创业创新环境,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在互联网界和传统行业均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互联网的创新引领和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成为推动创业创新活动的新动力。我国互联网行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有效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交互与共享。互联网创新引领作用越发凸显,推动创业创新活动大量涌现。
其二,目前包括互联网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大量出现,正在改变过去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封闭式创业创新模式,推动大众广泛参与的扁平化、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其三,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创业投融资合作发展是最为活跃的领域,逐渐形成创业创新活动的新趋势。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引领“互联网+”的“桥头堡”。
当前,互联网已经在实体、零售、家电、汽车等领域渗入,形成多种新的经营模式,成为创新成功的催化剂与推动者。
第四,以创新平台重塑行业创新格局。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不断加快加深的大背景下,跨界融合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为复杂和多变。如何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并推进行业创新,成为各方关心的重要问题。其中有3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平台为基。我国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打破旧有的思维束缚,应加快构建互联网平台,夯实基础,充分发挥其扁平规模集聚、便捷、普惠的优势,创业创新的实践者和广大中小企业,要学会积极利用并善于使用专业化的行业创新网络平台。
二是服务为重。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传统行业对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更新的愿望十分迫切,尤其广大中小微企业,亟待利用生产技术处理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大量互联网企业由于对制造业的理解不足,无法找到行业发展的潜在需求,推出的产品应用往往与制造业不能对接,为此应积极推进平台型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业需求,准确把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为行业量身提供融合创新的服务模式,尤其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为各类主体创新活动形成有利支撑。
三是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国家无不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竞争力的重点,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是重要原因,应加快推进多方主体合作,全面构筑行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我国潜力巨大的人才资源,通过教育、培育,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应秉承改革开放的理念,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扶持等工作,加快培育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守创新不创伤2015-10-08 13:46:00
社科院专家:创造力的积聚是新型城镇化本质2015-09-30 10:35:00
国务院支持“四众”企业上创业板新三板2015-09-29 10:30:00
白重恩:资本市场是企业发展创新的推手2015-09-29 10:28:00
金融体系要为创业创新再加一把火2015-09-29 10: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