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8 09:21: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英特尔成都公司总经理卞成刚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
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宁宇
英特尔一直是PC互联网时代创新的标杆,它生产的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被高通等芯片公司赶超。“其实很多人认为英特尔是将要被颠覆的那个。”在新时代,英特尔如何看待创新创业?8月17日,英特尔中国在成都举行“英特尔众创行”活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宁宇分享了英特尔创新创业的观点。
卞成刚:成都创业条件赶上北上广
“早年北上广的技术力量和创业条件可能要好一些,但是现在成都的创业创新环境越来越好”
英特尔成都工厂总经理卞成刚表示,成都的创业环境不亚于深圳、北京、上海。“好多人觉得成都是一个二线城市,可在我看来成都是一个一点五线城市。目前高新区、天府新区都在开发,活跃的创客们迸发出许多想法。早年北上广的技术力量和创业条件可能要好一些,但是现在成都的创业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我相信成都赶上北上广,与接轨国际不是一个梦,将会很快实现。”
关于创新创业,卞成刚谈道:“我们不喊大的口号,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不断地把创新创业做大做强。下一步继续加大投入,与本地创新企业合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加入到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巨大浪潮中。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立体式、开放式地与社区、政府多方面的进行合作,把最好的技术应用到每个行业,推动这股创业浪潮。大家共同把创新做起来,高科技才可以兴起。”
卞成刚也表示,英特尔在成都本地有许多鼓励创业创新的举措。“早期鼓励创新创业是以与学校合作项目为起点,每年约十八个项目,投入经费与学校团队进行合作。到后来渐渐演变,从简单的项目合作到更深层次的合作,包括前端科技的研究等。同时我们与科创俱乐部互动,把最新的技术和想法融合起来,让学校的学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最前沿的技术。”
“今年我们还举办了中美创新大赛,我们将总决赛的场地定在成都,这其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成都市政府、高新政府的大力支持。”卞成刚告诉记者,由此可见,当前成都本地创客的氛围十分热烈,创业形势也非常好。
吴甘沙:创客可专注商业模式创新
“大公司更多的做基础性的研究,小公司去做产品的创新,创业公司去做商业模式的创新”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大公司处在一个得意的时代里,做创新也是有钱任性。只要投入钱,就会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不过现在,大公司们纷纷陷入了一个创新的困境。“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对于现在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大公司从看不见到看不懂,再到看不起,最后就买不起了。”
吴甘沙介绍,传统上,英特尔是做内存的,上世纪80年代转型做处理器,未来可能做一条龙代工,也可能重新做内存。但是,如果英特尔转型做代工,其技术上的优势将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我真的不希望英特尔太依赖这种优势,因为这种优势一定程度上会让我们变得更懒惰。我们现在处理器的结构还是20多年前的结构,期间只是不断完善,未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结构?”
在演讲中,吴甘沙称,创新有三种类型,即持续性创新、微创新和变革性的创新。他说,要想做到变革性的创新,就要抱着做一个比现有产品强十倍的东西。用这种思维,创新就会变得容易。
吴甘沙最后还说,其实大公司和小公司以及众多创客,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互补。“大公司更多的做基础性的研究,小公司去做产品的创新,创业公司去做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这种生态环境可以培育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
张宁宇:我们召唤西南地区创业者
英特尔选择创业项目的标准就是看团队。团队要有很好的执行力。
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张宁宇表示,和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创业最大的优点是政府的支持,而美国却没有这么大的投入。中国创业的劣势是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已经赶上了,甚至领跑。二十年前中国的创业都是模仿美国的创业,但是现在中国的创业很多都是国际水准的创新。”
张宁宇说,他们还没有在成都投资创业项目,但是现在已经在成都举办了许多创新创业活动,就是希望西南地区的创业者能够听到他们的召唤,来找到他们进行投资。张宁宇告诉记者,他们重点投资领域涉及智能设备、物联网、可穿戴技术、云服务、大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设备、无人机等。这些项目也是和英特尔的战略息息相关。张宁宇透露,他们选择创业项目的标准就是看团队。“团队要有很好的执行力。”
张宁宇还鼓励大学生创业。“因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输得起,四十岁的人有很多考虑,输不起。如果你有个想法,就应该跳进去。”张宁宇说,大学生创业是服务于同龄人,比较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行动也很快。
张宁宇告诉记者,在硅谷,大家以自己是哈佛的肄业生为荣。“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是没有读完大学的。但是国内大学生由于许多因素,没法做到美国大学生那样辍学创业。”因此在学校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我现在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华西都市报记者 崔江 见习记者 杨尚智 实习生 孔翰祥
上海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背后折射出理念变化2015-08-18 09:16:00
盘点习近平关于创新的12条“语录”2015-08-18 08:37:00
促进创新创业 比想象的还“拼”2015-08-17 10:16:00
创新创业须不拘一格用人才2015-08-17 10:15: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脱胎换骨”2015-08-17 0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