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10:1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已经出台半年多,休学创业开始被越来越多人所了解,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的最新调查显示,2014年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者总数为4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近12万人,增幅33.3%。大学生创业者在青年创业者群体中的占比达15.9%。
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不乏休学创业的,社会的关注也开始随之增多:休学创业对大学生创业有怎样的影响?
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
“不管休学没休学,创业都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年前曾休学半年投入创业,秦天一对休学创业的感受格外深刻。
在很多人看来,秦天一是典型的“90后”:会来事儿,爱折腾。2013年6月,刚刚进入大学不到一年的他就在学校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名为“天易”的音乐培训机构,在半年内招生400多人。
但是相比于教育培训,创业氛围浓厚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对他的吸引力明显更大。2014年寒假,受创业伙伴的邀请,秦天一来到北京,加入了一支社区电商的创业团队。一个月后,他回到学校办理手续,准备休学一年,专心投入创业。
但是他的休学创业只持续了半年。2014年6月,由于创业项目发展遇到了瓶颈,秦天一离开了北京的创业团队。9月,他提前结束休学,回到学校。
同样休学创业后返校的还有西南政法大学2012级的学生吴诗雨和她的4个“创业合伙人”。去年9月刚开学,她就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准备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业项目——专注海外高端旅游市场的“海外优服”。
在作出休学创业的决定之前,吴诗雨也有自己的忐忑和不安:没经验也没资金,创业能成吗?还好100万元天使投资打消了她和父母的顾虑。“机会来了就去试一下,大不了回学校读书。”
但真正开始休学创业以后,她们也遇上了很多创业团队都会遇到的问题:投资人和创始团队之间的矛盾。由于在项目运营和推广策略等方面与投资人产生了较大分歧,2015年5月,吴诗雨和她的创业团队撤出了“海外优服”创业项目。6月初,她提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虽然休学创业的时间不长,创业项目和创业经历波折,但秦天一和吴诗雨都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吴诗雨看来,休学创业的经历“真的特别特别特别锻炼人”。她连说了三个“特别”。
秦天一认为,在休学创业后,自己快速接触和了解真正的创业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看到了差距在哪儿,也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大政策”需要配套“小细则”
与秦天一等创业者不同,大多数人对休学创业政策的关注和了解,开始于2014年12月。当时,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政策层面允许高校学生休学创业。
今年5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
其实,在国家政策出台前,不少地方和学校就已经尝试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
2012年,武汉即出台促进光谷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其中就包含允许大学生创业的规定,并可以为休学创业者保留学籍,其创业项目还可以折算成学分。
南京也在2012年出台了鼓励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凡到南京市大学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进入基地创业的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且都以两年为限。区别在于北京大学的保留学籍以一年为单位,清华大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休学创业的政策、办法都在出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休学创业的“大政策”需要有更详细的配套细则。
作为曾经的休学创业者,吴诗雨和秦天一都认为,虽然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很好,但在落地执行时,对他们的实际帮助还比较有限。
秦天一表示,目前的休学创业政策只是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但并没有明确创业项目和成果该如何转化。他建议把创业的成果经过考核认证以后转化为学分。在他看来,创业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了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甚至是在学校学不到的课程和实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徐建平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目前全国各部门、各省市出台的有关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政策总共有1900多条,但有大量的政策交叉重复,落地性差,改革性的举措少。而且有些政策往往是“看得见,摸不着”,再加上政策执行过程的传导时间长,申请复杂,门槛太高,所以创业者难以获得这些政策的扶持。
作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更为关注的是对休学创业者的身份认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他看来,虽然创业失败后大学生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但在休学期间如何为休学创业的大学生“兜底”也很重要。
熊丙奇指出,休学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带来了很多政策模糊的问题。比如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休学创业者虽然处于工作和劳动状态,但由于学生身份而不能获得正式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这对他们来说是有风险的,也是不公平的”。
大学生创业的前期服务急需跟上
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大众创业、允许休学创业……在帮扶大学生创业方面,政府和社会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创业是自发、主动的事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的是对大学生创业的前期教育和服务。
福州大学2013级学生沈良伟在2014年底正式向学校提出休学的申请,专注投入自己的创业项目“优绩教育”。他认为:“创业的动力更多地在于自己,跟外界的鼓励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在他眼中,创业政策只是帮助,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动力。
熊丙奇也认为,创业取决于创业者的主观因素,“真正内生性的创业动力来自学生自己”。
因此,在创业之前,对大学生创业者前期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熊丙奇也指出,正是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欠账。“如果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休学创业也只能是停留在一个概念上”。
“如果能很好地就业,为什么还要去创业呢?”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熊丙奇认为,这种观念也是国内教育体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结果,而且应试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导致优秀人才缺少创新和领导能力,因而主动创业的比例不高。
熊丙奇表示,要想还清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欠账,应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兴趣和创造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推行完全学分制管理。
国内高校推行学分制管理多年,但大多对就读时间有一定要求。熊丙奇认为,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只需在3~7年间修完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此外,熊丙奇还认为社会应该摆脱以身份界定创业学生的看法,应该关注创业者和项目本身,而不是他们身上的学历标签。“高职高专生也可以开高科技公司,清华北大的人也可以去养猪,这都是应该平等看待的”。
作为休学创业者最直接的关联者,高校是创业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期教育和服务的落实者。在引导和帮扶休学创业者的过程中,高校不仅可以是“资源的对接器”,还可以成为“创业的孵化器”。
作为一个多次创业者,沈良伟希望高校和老师能扮演“创业导师”的角色,不仅能提供政策和经验的支持,还能警示风险,在休学创业的这段时间能一直关心和陪伴休学创业者。
熊丙奇表示,无论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还是实行完全学分制,都是为了把高校打造成培育创业的土壤。“只有土壤培育好了,才能走好下一步”。
识别创业项目需要“火眼金睛”2015-08-10 10:10:00
别小看微创新2015-08-10 09:41:00
刘玉兰:将成立创新创业服务联盟为企业服务2015-08-10 09:38:00
导入商业模式 鼓励创新创业2015-08-10 09:30:00
北京中关村:“创客经济”成发展新亮点2015-08-10 0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