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姑娘扎根北京10年,“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大概没有一个地方会像北京一样,
给我提供那么多的帮助。”
作者:陈佳莉
镜头前的吴宜蓁拥有立体的五官,眼眸深邃,鼻梁高挺,祖籍杭州人骨子里的温婉恬淡和留学西方带回的热情开朗,在这个台北姑娘身上完美结合。
在北京创业的10年来,随着身边的大陆朋友越来越多,吴宜蓁喜欢跟他们学说各地方言,上海话、北京话、东北话……“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所谓的‘台青企业家’,或者一个‘外人’,我跟公司80%的同事一样,就是个‘北漂’而已。”她跟环球人物记者开玩笑,说自己更像是“东北版的台北人”,说话就喜欢直来直去。
从台北一路“漂”到北京,吴宜蓁的人生规划不断在推翻重构。
从美国读完硕士回国,她先是由台北到上海,在渣打银行工作,后来又到北京,在法国兴业银行任中国区个人银行副总裁。事业巅峰之时,爸爸突然因患癌病故,让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另一扇新大门缓缓推开:辞职,创业,从零开始,她在北京昌平区扎根,搭实验室、建工厂,带着一批科研人员,投身生物科技领域。
“一个台北姑娘在北京创业到底有多难?”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她一脸坚毅:“创业的难不论在哪里都是一样,但大概没有一个地方会像北京一样,给我提供那么多的帮助。”
一切“从零开始”
2012年,当吴宜蓁的朋友知道她要离职时,第一反应都是“疯了吧”。吴宜蓁问了10个人,10个人都反对。
收入可观、职位光鲜、前途无量,彼时任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个人银行副总裁的吴宜蓁,在金融领域小有成就,而这也是她一直钟爱的事业。要放弃这一切,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她甚至不敢告诉妈妈,直到1年后,妈妈才知道她已经辞去了银行的稳定工作。
从零开始,对于别人来说不可思议,但吴宜蓁并不陌生。
当初从美国求学归来时,爸爸想让她回台北家中的服装企业工作,她直接拒绝了。她在台北加入渣打银行,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后来渣打银行内部轮岗,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迪拜,吴宜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
“第一次到上海,我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彼时上海的私人银行刚起步,吴宜蓁看到了机会,一家一家银行做市场调查,热情高涨,“当时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应该都会待在金融领域”。
几年后,法国兴业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礼聘吴宜蓁加入。但当时法国兴业银行在大陆地区零网点,对吴宜蓁来说,又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战斗”。作为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个人银行副总裁,吴宜蓁仅用几年时间,便让法国兴业银行在中国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建立了内部制度,并创新了市场行销策略。其间,吴宜蓁屡获“最佳经理人”称号。
2009年,在事业攀上新高峰的时候,吴宜蓁隐约感觉到,以前几乎每天都跟她通电话的爸爸,好久没主动来电话了。她问妈妈,妈妈支支吾吾讲不出可信的理由。一着急,她买了回台北的机票。见到病床上的爸爸时,她不敢相信,这个一向意气风发的男人,被肺癌折磨得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爸爸从发现癌症到离开,只有5个月的时间。”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吴宜蓁一度崩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泪水始终悬在她的眼眶里。
处理好爸爸的后事,回到工作岗位,吴宜蓁情绪低落,好像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转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名叫李政道的骨髓移植配型和干细胞临床试验专家。
初听李政道谈起自己致力了50年的干细胞研究,吴宜蓁直言:“什么是干细胞、周边血、免疫细胞……当时一句也听不懂。”直到李政道提到癌症治疗,仿佛戳到了她的敏感神经——“除了传统的开刀、化疗、放疗之外,生物治疗将是治疗癌症的另一个方向”。
如果生物治疗能给攻克癌症带来哪怕一丝曙光,吴宜蓁也愿意为了无数个像她一样——突然间失去父亲的“女儿们”,搏一把。她开始投资以李政道为首的科学家团队,密切关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
2012年底,吴宜蓁做出决定,辞去高薪稳定的银行高管职位,全身心投入生物科技研发领域。“科学家们可以管理实验室,但真正要把行业做大、做出系统性,需要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这方面我有信心可以做到。”吴宜蓁希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学家们搞科研,她就负责管理和运营。
从管理财富到“管理健康”
华丽转身,远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美亚生物科技集团初创时,“排山倒海”的困难压向吴宜蓁。从高大上的金融行业,进入不被外界了解的生物科技领域,从有成熟系统、明确工作流程、熟练团队的欧系银行,到完全一张白纸的创业公司,其中的落差是天上地下的。
有段时间,吴宜蓁每天晚上回到家就开始打包行李,想第二天一早好飞回台北。结果,第二天一觉醒来,想放弃的念头又打消了,她把行李拿出来,继续工作。“这种情绪反反复复,一度就快坚持不下去了。”
一通突然打进来的陌生电话,最终让吴宜蓁不再动摇。
“对方上来就问我,能不能出钱救治一个孩子。”这样的要求,让吴宜蓁起初以为是遇到了诈骗电话。问清楚情况后,她才知道,电话那头是北京一家儿童医院的医生,可能在某次活动中拿到了吴宜蓁的名片。当这位医生遇到一个因为经济原因难以维持白血病治疗的孩子时,想到帮孩子打这通电话,寻找一条生路。
“当时完全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只是觉得,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个孩子就是跟我有缘。”吴宜蓁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第一时间就去了那家儿童医院。
推开病房的门,吴宜蓁被“吓到”了。一间病房里6个孩子都得了白血病,小小的手臂上布满扎针留下的淤青。医生电话里提到的孩子名叫浩宇(化名)。刚1岁多的小浩宇闪着星星眼看着吴宜蓁,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多糟糕。但浩宇的妈妈扑通跪倒了,说“如果不能继续治疗,孩子只剩3个月的生命”。吴宜蓁心疼到眼泪止不住地流,这跟她平日接触的世界完全不同,“活下去”是每个家长和孩子唯一的希望。
救回了一个小浩宇,病房里的其他孩子呢?吴宜蓁跟团队经过筹划,“美亚爱心小细胞”项目由此创立。10年间,这个项目累计救助了数百名白血病儿童。
“媒体会报道说我救了这些孩子,其实是我要感谢这些孩子。”吴宜蓁说,“创业初期,在无数个我想要放弃的瞬间,想到这些孩子们想要活下去的眼神,想到他们的家长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决心,我就觉得,自己遇到的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
据吴宜蓁介绍,美亚生物科技集团目前在大陆的项目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亚健康的管理;二是细胞存储,即储存健康时的干细胞、免疫细胞;三是临床研究如何用细胞治疗癌症。
本以为生物科技领域与此前的金融领域完全割裂,吴宜蓁却慢慢找到了其中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不仅是管理模式层面,更多在于观念层面。
如今的人们在拥有财富之后,就想用财富来“养”健康。如何“养”?吴宜蓁的答案是建立“健康银行”。“在健康的时候如何储存你的细胞,比如说在没有生病的时候,防患于未然,先把健康的细胞存起来,一旦生病,可以自救,这个概念跟银行和保险业的概念非常相似。”
“帮台湾同胞打开一扇窗”
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政府招商引资,美亚生物科技集团将总部搬迁至昌平区生命科学园区,并在此建立了美亚第二家实验室。
“昌平区政府贴心地为每一个初创企业都配备了‘服务管家’,输送服务包,帮助我们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 吴宜蓁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对相关政策也是一脸懵。她庆幸自己当初选择把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在北京创业1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困难找政府’” 。
疫情缓解,吴宜蓁今年春节时回到台北。“好多台北的朋友约我,一见面好多问题就抛了过来。他们好奇我在大陆创业的环境到底怎么样,我遇到过什么困难,因为他们听说有很多创业失利的台商回到台湾。”
吴宜蓁反问:“在全世界各地创业,哪里是没有困难的,哪里是能保证一帆风顺的?”
吴宜蓁跟朋友们讲了一个细节,疫情期间过年时,中共北京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昌平区政府知道她连续几年没有回台湾,就带着大米和鸡蛋去看望她。“当时我甚至有点哽咽,觉得他们真的像我的家人一样。”
吴宜蓁说,对于创业者来说,台湾是很好的地方,但大陆的机会比较多、平台比较大,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能融合进来,大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吴宜蓁能感觉到,其实很多台湾青年想要到大陆创业,但心里又有些顾忌,不敢来。“根本原因是很多台湾同胞不了解大陆,他们甚至从没有来过,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一点,并不是全貌。”
这些年,吴宜蓁邀请过很多台湾朋友来大陆。“他们下飞机时都觉得很惊讶,跟想象中很不一样,这里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高楼大厦、灯火通明。”
早些年,吴宜蓁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在两岸交流上,她只觉得做好自己的企业就行了。但是,“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这10年间,她受到很多大陆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回馈。
“除了做好企业,在两岸交流方面,我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吴宜蓁最近两年常常思考的问题,“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台湾同胞打开一扇窗。从这扇窗户里,他们可以看到,在大陆创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前景。”
被记者问到一个人在北京创业累不累,吴宜蓁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反问:“健身时跑步和赶火车时跑步,你觉得哪个更累?肯定是后者,根本上来说,还是心态决定的。”创业10年,吴宜蓁自认为“热情一分没减”,“创业第一天我是什么心态,现在还是什么心态,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也是我真正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