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女台青登“陆”创建乡村梦
中新社贵州黎平8月28日电 题:“85后”女台青登“陆”创建乡村梦
作者 周燕玲 袁超 蒲文思
在中国大陆,许多年轻人从农村奔向城市,“85后”台湾女青年施盈竹却选择“逆行”,扎根大陆乡村4年当驻村社工,创建她的乡村梦。
施盈竹目前服务的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纪堂侗寨,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中国传统村落群山环抱,蝉鸣声此起彼伏。虽驻村不到2个月,村里的孩子喜欢叫施盈竹艾玛老师,老人们则亲切地称呼她“姑娘”。
皮肤被晒得黝黑的施盈竹,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因与村民在稻田里捉鱼,两只手臂和腿上长满了红疙瘩。
“在农村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挠的话过两天就好了。”施盈竹笑着说,捉稻田鱼、捡田螺是村里季节性活动,这种交流可以促进与村民间的感情。
施盈竹对于乡村和村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的她每到假期就会回到乡下爷爷的家体验乡村生活,并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在东南亚和埃及贫民窟做了3年国际志愿者的施盈竹,2014年受朋友邀请,来到大陆从事文化教育工作。2017年,她加入中国乡建院,与来自中国各地的小伙伴一起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
微景观改造、社区营造和垃圾分类是施盈竹和团队目前的侧重点,作为肇兴共同缔造项目负责人,进村前,施盈竹即使做了充足准备仍面临各种挑战。有着多年驻村经验的她意识到,在村庄推进工作任务和与村民打交道时要保持弹性心态,更要懂得随机应变。
施盈竹说,作为乡村建设的协作者,要结合乡贤和村干部的力量,让骨干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村里的娃娃也是施盈竹和团队的“结盟对象”,特别是在垃圾分类治理方面,她们会入户邀请村里的小孩把塑料瓶、纸壳、烟头等废弃物,拿来兑换糖果和生活用品,同时组织村里的小孩玩垃圾分类游戏。
在施盈竹看来,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用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并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从而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让村庄变得更整洁。
记者在纪堂侗寨开展的一场环保活动现场看到,除了小孩提着塑料瓶来兑换奖品外,村里的老人们也会提着大包小包的垃圾和闲置物,来兑换各种生活用品。
“塑料瓶会拿去卖钱用作励志超市的资金补充,一些旧物件则用作村庄改造。”施盈竹说,废弃物可以装扮村里的脏乱角落,从而变成游客参观打卡地。
废弃的竹子变身竹筒打卡墙、废弃的木料做成儿童木马……经过施盈竹和团队的创意制作,竹子、木板等村里废弃物料都变成了“宝”。
未来,施盈竹和团队还准备把村里闲置的老屋,改造成游客休闲的茶吧。同时,挖掘村里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当地旅游发展赋能,并带动村民共建、共谋决策发展。
“乡村有着广阔天地,在乡村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并实现自身价值。”施盈竹说,很幸运把兴趣、价值观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别人眼里可能这条路比较辛苦,自己却十分热爱。
在大陆的这几年,施盈竹的父母都会来到她所服务的村庄看望她。回到台湾,施盈竹会到一些高校进行演讲,分享在大陆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工作心得,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发展和变化。
“大陆这几年的乡村建设,赶得上台湾乡村多年的发展。”施盈竹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座桥梁,促进两岸青年的交流与沟通。
走过大陆十多个省、40多个乡村的施盈竹,期待继续扎根乡村,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为美丽乡村出谋划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