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名台湾戏迷参访福建漳州 再叙芗剧与歌仔戏渊源
23日至28日,台湾商工统一促进会壮围分会的40名漳州籍后裔会员组成“宜兰壮围乡老人会歌仔戏研习班”,追寻着歌仔戏“都马调”音符来到漳州、厦门参访交流。
六天时间里,研习班一行与漳州市芗剧团名家们重温“漳州腔”、切磋歌仔戏技艺,共话两岸歌仔戏传承;探访歌仔戏“都马调”起源地漳州南靖县都美村和马公村,再叙芗剧与歌仔戏的渊源;走访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南靖土楼、云水谣、南普陀寺等历史文化古迹,开展了一场丰富生动的歌仔戏祖地探寻之旅。
芗剧(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目前,这一优秀地方戏曲流行于台湾、福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等闽南语系地区。
漳州市芗剧团书记蓝海滨介绍说,歌仔戏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早期,大陆闽南地区移民将福建民间歌谣曲艺、小调带到台湾,在台湾发展成为新剧种,被当地人称为“歌仔戏”。传回大陆后,定名为芗剧,从此在两岸延续传承。
在24日的座谈交流会上,研习班一行与漳州市芗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蓝海滨、郑娅玲、陆逸红等人登台展示,一时间,七字调、都马调、卖药哭等歌仔戏唱腔接连上演,气氛热络。
蓝海滨感慨道,两岸歌仔戏你中有我、异中有同,交流十分重要,“能引发芗剧从业者的传承思考,避免在创新中误入歧途,我们也要去挖掘和学习台湾歌仔戏中原汁原味的传统元素。”
“来这边学习取经,有很多新认识与感动。”年过古稀的台湾商工统一促进会壮围分会会长陈瑞章十分重视此次交流探访,两首改编宜兰民谣的歌词均是他特意而作。经过此行,他表示漳州芗剧和台湾歌仔戏是一朵姐妹花,应该好好传承。
宜兰是台湾歌仔戏的原乡,在从小接触歌仔戏的陈瑞章看来,台湾部分歌仔戏加入布景、灯光,融入荧幕、电视、电影等形式,是一种“变味”,但这种创意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也是歌仔戏顺应时代的表现;而大陆对歌仔戏的传承更系统、深入,希望两地歌仔戏能在来往中共同蓬勃发展。
宜兰壮围新社长青歌仔戏团团长林宝玉则对“都马调”感触很深,“台湾歌仔戏中的‘都马调’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戏曲传入台湾的曲调改良而成,那是当时两岸隔绝之前戏曲交流的最后一抹余影。”
林宝玉还兴奋地说到此次探寻之旅的“奇遇”:“来到都美村,发现在‘都马调’在这个村落已失传,却在云水谣偶遇一位在江边弹唱‘都马调’的年轻人,大家很高兴地与他互动。”她说,两地的“都马调”几乎一样,这印证着两岸共同的文化底蕴。
“大陆的芗剧同样在扎根基层,用入校园等措施引发越来越多的自发性传唱和学习,这是很好的趋势。”宜兰壮围乡老人会总干事张正文说出此行的收获。对于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漳州南靖,他说“终于看到了印象中的土楼”。
“两岸同胞都说闽南语,共烧一炷香,都听歌仔戏,像回家般亲切。”张正文从小就跟着母亲听、唱歌仔戏,他表示,民间交流是歌仔戏传唱的重要方式,歌仔戏也是两岸民众文化交流的纽带。(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