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离家一甲子,回到大陈岛

2018-05-03 09:24: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一张泛黄的户口页,几个陌生的旧地名。11岁时随父亲迁往台湾的郭正友,重回故土浙江已是古稀之年。寻访故地,既是为了亡父的嘱托,也是给后代“祖上何处”的交代。

  1955年,大陈岛及其附属岛屿近1.5万人集体迁居台湾。近日,与郭正友有着相似故事的180余名浙江大陈岛籍台胞跨越海峡,重返故里寻根祭祖。

  “想要回到永远的大陈家乡” 

  浙江温岭市新河镇。高桥、西岸里、上洋郭。依照父亲户口页上旧地名,郭正友在外甥陪同下找寻祖籍地。及至抵达,才从新河镇郭姓村民们口中得知,几个旧日地名都已变更,行政区划也有变化。

  辗转又到浙江台州市金清镇前郭村,郭正友终于在自己的出生地寻到宗祠。在郭姓族谱中,他找到父亲和祖父的名字。捕鱼为业的父亲,在郭正友年纪尚小时全家移居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直到1955年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终老宝岛不得归。

  寻访过程中,郭正友难掩激动,多次落泪。说起归乡,75岁的王秀娥也泪泛眼眶。“能不能再回大陈岛,回到以前的土地?”王秀娥说,行前两三天就睡不着,想着就掉眼泪。“几十年的梦想总算实现了,非常高兴。”

  在台湾工作赚钱,王秀娥卖手工面条,做水饺。厨师、木雕、绣花都学过,熬过苦日子,自家在高雄盖起了房子,却始终记挂着“回到永远的大陈家乡”。“家里附近的山和树,都还记得。家里已经拆光了,但地基还在,就来看看。这次是女儿带我回来,去找以前的家。”

  “特别想找到爷爷奶奶的家” 

  23岁的台湾高雄人张钧杰是大陈人第三代。“爷爷奶奶是大陈人,在家里会说台州话,讲一些台州故事,还有小时候怎样在海边玩耍。特别想找到爷爷奶奶的家,回去看一下。”在大陈岛上专为台胞修建的先祖祭拜祠堂,张钧杰仔细寻找着祖先牌位。

  “一直想回来看看。对这次寻根之旅,自己很感动。”张钧杰在台南学习历史时,就特别关注大陈人群体,细致了解他们如何迁到台湾。“他们中有些人又从台湾去了美国,因为过得不大好,想出去闯闯。”

  同为第三代大陈人的陈姿颖,这次主动带父亲回来。“2年前,就带爸妈来过。看到家里人一直说起的大陈岛。因为爸妈都是大陈人后代,家里也说大陈话,都听得懂。”

  父亲陈永庆今年60岁,祖上从福建闽侯县迁来大陈岛。陈永庆说,“大陈岛当年有一两个村庄聚集了福州人,修船捕鱼。爸爸以前也是捕鱼的,在1955年离开前,一直在大陈岛生活。”

  生在台湾,也为是中国人骄傲 

  大陈人第三代陶建南3年前便来过大陈岛,在台北做电子工程师的他,这次陪父亲一同回家。“我是第二次回来,爸爸已经来了好多次。”“找到了爷爷奶奶和爸爸生活过的地方,很感动。虽然原址只剩下几块石头,墙壁都没了。”

  “小地方影响两岸大历史。”陶建南在感慨两岸分隔之余,也惊叹于大陈岛近年的发展。“变化非常大,有很多房子先后盖起来,多了很多新建筑。”这与他对大陆的观察一致,“对大陆的印象是硬件发展比较快。”“大陆和台湾都有很多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如今担任台湾花莲市民代表会代表的蒋邦法,在父母迁去台湾时,他还没有出生。但通过听故事读著作,他自认为对大陈岛很了解。“我在台湾长大,对故乡没有印象。两岸一家亲,同文同种,回大陈岛有寻根的味道。在台湾的大陈乡亲经常会组团回来。我虽生在台湾,还是为自己是中国人骄傲。”

  20年前曾回到大陈岛的蒋邦法,认为此行“跟之前感受很不同”。“码头附近民宿餐馆现在有很多。岛上空气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

   离乡日久,寻根脚步从未止歇 

  大陈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的最后一站,岛上居民被国民党军队胁迫离乡,1.5万人最终定居台湾。经历60多年繁衍生息,大陈人在台湾已发展至十多万人。几十年间,大陈人对根脉的找寻从未停歇。

  郭正友等人此次回乡,是参加两岸大陈乡情文化节。期间来自台湾新北市浙江大陈同乡会、台湾大陈岛乡情文化促进会、台湾宜兰大陈新村等5个民间团体和2个大陈新村的180余名台胞跨越海峡,重返故里寻根祭祖。

  两岸大陈乡情文化节由台州市椒江区委区政府与台州市台办联合举办,始于2015年,如今已迎来四届。2017年该活动在台湾举行,深受岛内大陈籍台胞欢迎。今年的活动内容包括主题联欢晚会、“孝慈堂”祭祖仪式、大陈乡情文化研讨会暨两岸大陈新村村(里)长交流座谈会、“大陈故事”方言演讲赛、“大陈记忆”环岛健身跑、环岛参观等。(记者 张盼)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