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以情“圈粉”台湾民众
8月10日晚,2018“亲情中华·欢聚台湾”大型文艺巡演在台湾南投落下帷幕。此次演出由中国侨联、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侨联联手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台湾中华侨联总会共同主办。在过去的一周,“亲情中华”艺术团一行50余人风尘仆仆,足迹遍布台湾的东部、北部、西部与中部,为花莲、桃园、苗栗、南投等地民众送去4场饱含亲情的文化盛宴,受到台湾观众的喜爱。
“两岸交流就像我老家浙江的西湖龙井,茶叶一经热水冲泡,就会上下浮动,进而舒展开来,合在一起。我们两岸也要如此保持热络,常来常往,不能停了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是亲上加亲。”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郑致毅看完演出后动容地说。
在台看到家乡亲人演出,难得
“这是‘亲情中华’艺术团第5次来台湾演出了,之前每次都非常精彩,已很有口碑。”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钟桂自称是艺术团的“铁杆粉丝”,每次必看。今年,虽然因为脚疾行动不便,但年近耄耋的她依然坚持从台北赶到花莲观看首场演出,与艺术团成员共叙乡情。
听说大陆的艺术团来了,住在花莲的93岁老人曹勋彰也拄着拐杖,在女儿的搀扶下早早赶到演出现场。“我的老家在山东潍坊,之前去过26次,这些年岁数大了,去得少了,特别想念。”老人一开口,乡音依旧浓郁地道,见到大陆来的同胞,高兴得有说不完的话。
在“亲情中华”的演出现场,总能听到观众主动聊起自己与大陆的血脉渊源。
“我的父亲是从陕西富平过来的,我也去过很多次。能够在台湾看到家乡亲人的演出,真是太难得了。”年过花甲的钱钧衡是桃园市陕西同乡会理事。7日晚,他与70多名同乡会会员一起专程赶到桃园平镇分馆演艺厅观看演出,并专门准备了一条印有“桃园市陕西同乡会”的横幅,向台上的老乡致意问好。
精彩纷呈的演出没有让台湾乡亲们失望。杂技、声乐、舞蹈、诗朗诵,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轮番登场,俨然一场视听盛宴。“这绝对是国际一流水准,真是不简单!”桃园观众马镇欧看完演出,揉着拍红的双手由衷赞叹。
吸引台民众到大陆走走看看
“两岸同根、同祖、同源、同文、同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烙印的节目尤为台湾观众所喜爱。”“亲情中华”艺术团团长、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刘奇介绍,在多年演出与交流的过程中,艺术团更为熟悉台湾民众的喜好与需求,并且据此用心挑选节目,以此唤起他们心中的共鸣。
浓厚的文化韵味正是此次演出最大的特色。
早在千年之前就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胡旋舞》,从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汲取灵感编排而成的《簪花仕女舞》,源自汉代、曾被李白形容为“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的《白纻舞》……西安歌舞剧院舞蹈演员表演的多支传统舞蹈,婷婷袅袅,在现场掀起一阵浓郁“古风”。
西安侨联主席李继红介绍,让台湾观众感受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前期挑选准备节目时的重要标准。“两岸文化相通,情感相连,我们希望通过演出,吸引更多台湾民众来西安、来大陆走走看看。”
演出结束,许多观众纷纷涌上舞台,抢着和身着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合影留念。意犹未尽的观众们,拉着艺术团成员畅聊自己对于大陆的好奇与向往。桃园站的演出散场后,一对夫妇骑着电动车经过《生如胡杨》的创作者、朗诵者阿紫身边,突然停下,大声地对她笑道:“明年我们也要去内蒙古看看胡杨!”
台青年对大陆的记忆会更清晰
“明年你们还会来吗?”巡演落下帷幕,观众恋恋不舍。
“两岸一家亲,看到演出,我们就会深深感受到两岸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是相通的,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民间交流应该持续下去,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亲情中华·欢聚台湾”的粉丝葛永光已是第二次观看演出。在他看来,演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视觉的享受,更是两岸亲情的交流。
如今,“亲情中华”文艺演出的舞台已经成为两岸往来的一个广阔平台。刘奇介绍,去年,山西的艺术团体参与了“亲情中华”赴台巡演,深厚的三晋文化很快“圈粉”大批台湾民众。今年在高平举行的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吸引了1500多名台湾宾客,两地企业界也签订了多份意向性合作协议。“我们希望以文化搭台,推动两岸在经贸等更多领域的往来与合作。”刘奇说。
在巡演各站的观众席中,还有不少年轻面孔,甚至垂髫儿童,中华文化的根脉同样深植于台湾年轻一代的心中。
再过几天,在岛内从事青年辅导工作的任景昱就将带着64名台湾高中学生,赴上海参加“亲情中华”夏令营。9日晚,她专程从台中赶到苗栗观看演出。“这些优质的文化活动都是增进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年之间交流的很好机会。我相信,在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之后,台湾年轻一代对于大陆的记忆会更加清晰,感情也会更加深厚。”
[责任编辑:刘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