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文化”活动接连登场 连两岸民心促交流
保生文化连两岸民心(行走台湾)
本报记者 冯学知
连日来,以“保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海峡两岸先后登场。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在厦门刚结束,“2018保生文化祭”便在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庭园举行开锣式。你来我往的“保生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岸民间交流掀起了一股热潮,好不热闹!
保生托乡愁,祈愿众安康
保生大帝的原型乃是北宋年间一位民间医者,本名吴夲,生于福建。他医术高超、品德高尚,深受乡民爱戴。去世之后,闽南乡民在吴夲家乡漳州白礁村为其立祠塑像,尊为“医神”“吴真人”,后世朝廷敕封为“大道公”“保生大帝”。历代帝王多为其追赐封号、扩建庙宇,保生文化从闽南逐渐传开,明清之时传到台湾。
位于台南的学甲慈济宫是一座有着357年历史的古庙,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已有800余年历史。董事长王文宗向记者介绍,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民众将神像从福建白礁慈济宫请出,随军渡海至台南,立庙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清乾隆初期,入垦台北的福建同安县先民因水土不服、疾病丛生,专门返回家乡从白礁慈济宫请来一尊保生大帝像,于大龙峒地区立庙,便是今日台北大龙峒保安宫。
王文宗说,早期台湾自然条件恶劣,瘴气四起,从福建渡海来台垦荒的先民既遭瘟疫疾病之害,又要忍思乡之苦,保生大帝便成了他们在困难环境中的精神寄托。
如今,台湾各地民众仍然年年要举行各类保生文化祭祀活动,既是祈愿健康平安,也是感念从大陆来的先民们为台湾早期开发作出的巨大贡献。
美德昭后世,文化代代传
保生大帝以医德医术为后世景仰,被视为中医在台湾的象征。庙宇里常有供信众占卜的掷签,台湾各地保生大帝庙里的签却有不少是药签。药签分得很细,如“小儿科”“眼科”“妇科”等,处方内容多是中药材,科普了中医知识,传播了中华文化。台北大龙峒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介绍,保安宫每年举行的“保生文化祭”系列活动中,一项重头戏便是中医义诊、中医讲座、中医文物,今年还将着重表扬优秀基层医疗工作者以及对医学教育和科研有重大贡献的机构。
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信仰之一,保生大帝祭祀活动还承载了大量闽南地区传统习俗,如“放火狮”“布袋戏”“过火”。台北“保生文化祭”热闹约两月,除了有传统的祭祀仪式、传统习俗展演,还包括古建筑导览和文物展,更是一场传统文化嘉年华。
两岸同根源,民众心相连
当年福建来台开垦的乡民将保生文化带到了台湾,也为两岸民间交流搭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2009年,由两岸联合制作的电视剧《神医大道公》首次获得两岸官方正式许可,成为首部赴台取景的大陆电视剧,开创了两岸电视剧合作领域的多个第一。
保生文化交流,把两岸民众的心拉得更近。刚从厦门归来的台南学甲慈济宫曾老先生激动难掩,他终于能够亲自到漳州白礁慈济宫和厦门青礁慈济宫祭拜了。两宫分别建于吴夲出生地和炼丹处,同为台湾信众祖庙。曾老先生虽是首次到厦门,却早与大陆信众结下了深厚的同胞情意。他依然清晰记得,2010年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像首赴台湾时,所到之处莫不人潮涌动。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台南学甲慈济宫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绕境祭典。“上白礁”,就是“回到白礁”。清朝时期,民众每年都会返回泉州白礁慈济宫谒祖,日据以后两岸往来不便,逐渐改为在学甲将军溪畔举办祭典,延续至今。“将军溪畔,是早年福建先民登陆来台的地方。我们在此遥祭大陆祖庙,是盼后人饮水思源,不要忘本。”王文宗说。
[责任编辑:马一娜]